《道德经》的前世今生( 二 )


这样一套礼乐制度是由周公旦首创,后由孔子整理完善,又经后世儒家弟子的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并深远影响了后世中国特别是中国人的文化心里。
举个例子。郭德纲大家都非常熟悉,六岁开始学习曲艺,十五岁就进入了北京全总文工团说唱团,相生功底可谓相当扎实。
但是相生这个行当最讲究师承门第,所谓师承门第,就是前面所讲的“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而身为天津人的郭德纲独自在北京闯荡,既无门第又无辈分,根本就无法进入主流相生圈,常常遭受同行排挤,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当时郭德纲的处境就如同加冕前的秦王嬴政,纵有万般本领,也无处施展发挥。
对于相声界历来讲究师承门第,郭德纲又怎会不知呢。所以,在初到北京时,郭德纲也曾试着拜师或者走关系,结果总是吃闭门羹。对于李金斗、姜昆等人,郭德纲都是九十度的鞠躬,可是人家都不正眼看他。
成名之后的郭德纲在回忆起当时那段经历时说:我愿意给你当狗,你不要,你怕我咬你,你非把我轰出去,结果成了龙了。
直到2004年10月,在最为落魄失意的时候,郭德纲才在好友的推荐下,拜了侯耀文为师,实现了加冠梦想。在完成拜师礼之后,很快有众多知名艺人投靠到郭德纲的旗下,从此德云社的队伍迅速壮大。在2007年侯耀文去世时,郭德纲又以2000万买下了师父的豪宅。之后,从未学过相生的二哥侯耀华也通过拜师进入到相生圈,这样,原本由侯耀文所带队的一波弟子又转投到了侯耀华的门下,由于郭德纲不承认与侯耀华的师徒关系,又被侯耀华逐出了师门。从相生圈里的拜师文化里,我们清晰的看到周代礼制的遗存。
历史上的孔子,正是这套礼乐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孔子动不动就自称梦见周公,甚至还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孔鲤。孔子把周公视为执政者的道德楷模,把他所制定的周礼视为治国宝典。孔子的一生都在从事着与恢复周礼相关的教育活动。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找老子问礼呢?
因为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史,也就是掌管守藏室的官员。上古时期的大型机构都称“室”,比如朝廷就叫“王室”。“守藏室”就相当于现在的政协,而守藏史就相当于政协委员。负责谏言朝政,管百工,纳谏言,以及掌管历代传承下来的典籍。
从官职来看,老子必定是一位学识渊博,且熟练掌握周朝礼制的人。孔子向老子问礼,一来是要展示自己渊博的学识,二来是想通过老子的举荐而踏入仕途。
所以一见到老子,孔子就滔滔不绝的谈论起了周公,谈论起他的礼乐治国理想。虽然《史记》中没有明确记载孔子的谈话,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孔子当时所说的话:“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这句话就是曲阜孔庙大成殿正牌匾上“斯文在兹” 的原始出处,由光绪皇帝亲笔御书)孔子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就不可能让我掌握这种文化了。”
老子听完了这番谈话,深感不以为然。《史记》记录下老子的回复。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老子对孔子说:你所提到的那个周公,他的人和骨头都已经朽烂不见了,只有他所制定的礼乐制度还保留着,但那毕竟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在当时那个年代,礼乐制度或许有它的用武之地;但现如今礼乐制度早已经过时了。一个抱残守缺、不合时宜的人与其出来做官,倒不如做一团野草,随风而行。
老子曰: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接着说:我听说,一个好的商人,会深藏自己的财货,好像一贫如洗一样;一个君子虽然拥有很高的修养,也会在容貌上表现得很愚钝。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锋芒毕露的态色和远大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没有什么好处。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只有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