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轻武:宋朝社会催化的科举制改变了什么?

在古代,士农工商的阶级是根深蒂固的,在科举制出现之前,实行已久的九品中正制是门阀制度,当时也仅仅只有少数出身低微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才能进入官府,所以说,分科考试的科举制在中国古代史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正是这样只靠个人实力不掺杂背景的官员选拔制度,直接影响到了之后几千年的中国甚至世界。
自隋朝之后,国家进入大一统的全盛时期,皇权得到绝对加强,为了巩固皇权,必然要打击已经存在了千年的门阀士族制度,而正是这一历史潮流,竟无意中开启了中国一个新的纪元,文人的纪元。
重文轻武社会下催化的科举制改变了什么
重文轻武一直是多年来宋朝最被人诟病的一点,其实这只是中华历史的一个小小的波纹而已。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宋朝作为一个占领了大部分耕作土地,但却没有任何的地理优势来做国土防御的朝代。统治这样的国家只靠武力不行,“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改治”。
 重文轻武:宋朝社会催化的科举制改变了什么?
文章插图
1.科举只考诗词歌赋?这恐怕是对科举本身的最大误解
其实历史和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不一样,宋朝因为更加的注重现实主义,并且官员的综合政治能力更接近现代官员,行为抛弃了自魏晋以来宣扬盛世的浮躁奢华的文风,转而更加的偏向现实,从而在这些历史遗落下的明珠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举所需要的知识更能体现进入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在科举制刚刚创立的隋唐时代,科目还是极多的。主要考的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考的大多是政论,对一些事件发表自己的理解,这些试题紧扣时事,对一个官员的治理能力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考察。
重文轻武:宋朝社会催化的科举制改变了什么?】对于进士科来说,内容中的诗词歌赋让许多人觉得只是文人误国无病呻吟,其实不然,诗词歌赋能看出一个人的志向与文采,体现出抱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表达。其中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所以进士后来成为精英学者的代名词,是考到殿试之后的叫法,考中进士可以直接授予现在的县级官职。
 重文轻武:宋朝社会催化的科举制改变了什么?
文章插图
2.宋朝社会给科举加上了什么样的烙印
在宋朝,因为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整个社会风气一转唐末之后的混战局面,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朝廷的对外征战变少,内部各种活动变多,生活条件好了起来。
经过了长时间的安逸生活,在北宋初期,柳永等人的婉约派在京师流行,之后国家逐渐走向衰落,土地兼并严重,但是为了取悦君主,很多的现实主义者被官场欺压,实干者被放逐。到了北宋末年,整个国家沉浸在一片虚假的祥和中,这样的环境又如何能产出清正廉洁的官员,科举制的本心早已枯槁。
因此,王安石曾经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关,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说的是宋朝的官受到唐朝以来的影响,导致很多的人只是潜心研究诗词歌赋,音乐韵律,从而失去了本心,满嘴的仁义道德,实际上的价值观受到商品经济影响,已经是受到腐化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社会的风气影响下的官场,也是一个非常的直观的社会现状的表达。
3.科举制真的只是封建皇权的所谓依附吗
对于科举制的孰是孰非可能有很多的话讲,但是在宋朝,科举制作为一个选拔制度在当时还是很先进的。科举确实是通向官场的一条看上去很公正的道路。一直以来的史观都在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古代的事。本来就不公正,所以任何事都要放到当初的立场上面来说,虽然科举事实上确实是皇帝为了方便统治颁布的条规,利用科举选拔只选择忠实自己的官员,选择上的多为谄谀之辈,多是苟且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