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衰亡论、罗马转型说,聊一聊两种学说的发展历程

在近现代对于晚期罗马变化的看法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罗马衰亡论和罗马转型说两种范式,这两种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各自引领了一定时代对于罗马晚期的研究主流看法,两种学说也曾有过激烈的交锋,那么这两种学说究竟是怎样产生发展的,又各自什么样的内容影响呢?下面本文将结合史料来介绍这两种学说的发展历程。
罗马衰亡模式
1.发展历史
关于"罗马衰亡"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1453 年,比昂多首次以罗马帝国衰亡为标题写作了一本《罗马帝国衰亡以来史》 ,从此探讨罗马衰亡的原因成为了史学界一个热门的话题。
罗马衰亡论、罗马转型说,聊一聊两种学说的发展历程
文章插图
《罗马帝国衰亡史》,爱德华·吉本著,席代岳译,吉林出版集团2014年版
到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都曾对罗马文明的衰亡通过历史哲学的角度进行探究;其中研究最深刻的是英国学者吉本,他用史学的角度将罗马衰亡史进行经典阐述,创作了《罗马衰亡史》,正式确立了"罗马衰亡范式"。
他认为基督教和蛮族的胜利导致罗马帝国衰亡(吉本将基督教在罗马的胜利视为迷信战胜理性)。
因此,以吉本的看法,罗马帝国衰亡史其实就是理性湮灭和野蛮肆虐的结果。
罗马衰亡论、罗马转型说,聊一聊两种学说的发展历程
文章插图
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1737─1794)启蒙时代史学家的卓越代表
1896年,著名史学家,曾参与过《罗马衰亡史》编订工作的J.B 伯里对吉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升华,他着重强调历史变迁的缓慢性,认为蛮族和罗马人之间曾有过广泛的融合交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交融都是缓慢渐变的,这种变化绝非具有灾难性,他在20世纪初策划出版的《剑桥中世纪史》体现了这一观点,美中不足的是书中仍然使用着"遗留""衰亡"等词汇。
产生背景
任何史学理论都有其产生背景,罗马衰亡范式的产生背景可以从下面几点出发。
1.史学家的培养方法
在启蒙运动时期,史学家仍然是受古典文化的训练方法,认为中世纪是陈旧的,黑暗的。古典时代以及现世是光明的,对于罗马帝国晚期时代他们自然会认为是黑暗衰亡的,因此他们大多不去关注罗马衰亡这一观点是否属实,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2.文献翻译带来的主观体验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史学家也是会受主观情感干扰的,古典时期的作品典雅规范,符合逻辑;中世纪的拉丁文却晦涩难懂、拗口拮据,且异体字丛生。史学家在整理文献时不免会在心里油然生出一种文化衰败的感慨,但这种感慨却不一定真的属实。
罗马衰亡论、罗马转型说,聊一聊两种学说的发展历程
文章插图
启蒙思想家集会,他们将中世纪一个完全黑暗的时代。
还有一些史学家去关注罗马衰亡的原因,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历史学家桑代克的"建立即消亡"和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文明兴亡模式",前者认为罗马帝国本身就不存在多少生命力,后者认为罗马帝国的繁荣已经是回光返照,其文化里的创造力已消失殆尽。这些也都是罗马衰亡范式里的优秀结晶。
罗马转型模式
1.时间线
20世纪70年代,罗马转型的说法开始受到关注
罗马衰亡论、罗马转型说,聊一聊两种学说的发展历程】1978年,卡甘主编《罗马帝国的终结: 衰落还是转型?》表现这两种模式的竞争态势
1995年哈佛大学教授鲍埃索克发表一个名为"罗马帝国衰亡范式的消退"的演说,正式宣告罗马衰亡范式的终结。
2.前期背景
在伯里这一代人以后,罗马衰亡模式开始遭到冲击,奥地利史学家道普什和比利时史学家亨利·皮朗为代表开始了第一波冲击,他们从经济的角度,结合考古发现和文字材料以及地名研究等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发现以往的历史分期多从政治以及法律这种上层角度出发,忽略了下层民众真实生活的变化。从社会生活上来看,日耳曼人并没有摧毁罗马文明,其对罗马文明甚至有一定的传承和发展,他们认为罗马文明并没有衰亡,而是转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