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兴东:一位有“高度”的新闻传播家( 五 )


入学之后,赵先权作为一个有家庭的全日制博士,收入不高,生活比较困难,郑老师就根据他是青年教师出身的特点,让他一边读书研究,一边兼课勤工俭学,联系和安排他到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记协新闻学院、人大新闻学院,给本科生兼课。在临近毕业时,赵先权希望能到中央电视台工作,郑老师又写亲笔信向台长杨伟光推荐自己的学生。真的可以说,郑老师的在学术外的关怀也是无微不至的。
郑老师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不仅羡煞旁人,也无形中在家庭生活方面给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在彭兰老师印象中,郑老师他和夫人非常恩爱。当年,他和他夫人胡赛珍老师经常并肩在校园里散步,成为学院师生的美谈。
对莘莘学子来说,毕业论文的后记无疑是对学生时代最深刻或最美好记忆的记录。郑老师门下的学生在毕业论文后记中,除了提到郑老师本人外,绝大多数都有提郑老师的夫人胡赛珍老师,2001届的毕业生屈小平写道:“导师渊博的知识和包容的人格,对我影响极深。师母待我如同自己的孩子,每到导师家,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2008届的毕业生张景云写道:“每次去参加辅导,您总是笑容可掬,端茶倒水,问寒问暖。在与郑老师交谈时,时而听到优雅的钢琴曲,如沐春风。在我的一生中,再没有时光在那种特别的气氛中度过,典雅,深沉,悠扬,那可能是‘净化’最好的阐释。”
 郑兴东:一位有“高度”的新闻传播家
文章插图
图为郑兴东教授和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生及其夫人在人民大学东门合影
或许,对于郑门弟子而言,郑老师在人大林园的家就像他们的家,郑老师像严父,胡老师像慈母。导师的传授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为人处世与道德风范。彭兰老师作为郑老师曾经的同事,评价郑老师是“事业和人生的典范”也是不为过的。
郑老师除了是人大的教授和博导外,还有过很多的头衔:教育部高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他编著的教材和撰写的论文也得过很多的奖项;为新闻传播学科更是培育了无数人才。早在2002年,他的学生曹鹏就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事实上,单是郑门弟子聚到一起,也足以构成一次有一定层次的新闻界活动,因为除了鄙人才疏学浅无所成就以外,其他的同学不乏教授、名编、名记与学术权威、媒介机构CEO,称得上一时才俊,每次聚会都够格道一句‘座中多是精英’。”
但是,功成名就的郑老师却非常淡泊、朴实和低调,80大寿之后更加淡泊从容,鲜有参加公开活动,也基本没有专门的聚会了。这大概就是唐朝诗人储光羲在《咏山泉》中所说的:“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那样吧!
在采访中,不止一位老师提到,郑兴东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胸怀、对名利的淡泊、对晚辈的爱护和提携,不光郑老师一人所有,也是很多人大新闻学院前辈教师的共同特点。也许,这些品格和风度正是新闻学院的“80后”和“90后”老师们留给晚辈的和学术成就一样珍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系简写,参考文献从略,原文载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9)》,武汉大学出版社,第446-4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