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史依弘:因戏成名 为戏拓路

京剧之美,有人说她博大精深,有人赞曰端方典雅,溢美的背后,也有人指摘她节奏过缓,有隔世之感。“其实京剧既传统又时尚,她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中断过创新。”以宗“梅”为主,融青衣、刀马旦为一身的梅派大青衣史依弘,曾经把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搬上京剧舞台,又突破流派限囿,钻研并演出程派精品剧目《锁麟囊》,还远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唱响《霸王别姬》,一如宗师梅兰芳百年前访美演出。
京剧|史依弘:因戏成名 为戏拓路
文章插图
她希望自己这般跨流派、跨剧种、跨行当,甚至跨界的探索,能拓宽京剧之路,引来更多爱好者、同行者。
京剧|史依弘:因戏成名 为戏拓路
文章插图
考戏校 体操队飞出金“梅花”
1982年上海戏曲学校招生,吸引了不少对京剧艺术或出于好奇或懵懂渴望的少男少女前来应考。在近千人排队报名的队伍里,有一位虽无甚科班基础却志在必得的女孩儿,她的自信不无道理,幼年学过体操、练过武术,让她的肢体应变和张力明显强过同龄人,加之与生俱来的洪亮嗓音,让一众考官一眼相中,他们中便有京剧名家张美娟,被誉为“中国第一女武旦”的她培养了大批新秀。随后的文化考试中有一道问答题:你为什么会选择京剧这门艺术?她不假思索地落笔“为国争光”——标准的运动员作答范式,遂顺利入读上海戏校京剧班。
女孩儿当时还叫史敏,后才改名史依弘。天资聪颖的她经过上海戏曲学校系统训练,毕业公演一出《挡马》即技惊四座。从此,其梨园之路越走越宽——1990年,正式走进上海京剧院,成为剧院重点培养的年轻演员。1991年,以《火凤凰》一剧,参加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获得“优秀表演奖”。1993年,上海京剧院为史依弘量身定制了一台新戏《扈三娘与王英》,饰演“一丈青”扈三娘的史依弘打破京剧行当的界限,将花旦、花衫、青衣、刀马旦等表演元素融为一体。次年,她凭借此戏摘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那一年,史依弘22岁。同年,她还被推选为第一届“中国京剧之星”。人生的第一个艺术巅峰就这样到来了。
光环背后,离不开两位艺坛前辈的默默付出。入校之初,史依弘跟随武旦名家张美娟主攻武旦,后又拜师卢文勤研习戏曲声乐。说来也有趣,一生研究梅兰芳艺术的卢文勤从不开口教她唱,而是请出“梅先生”给史依弘“上课”——让史依弘反复聆听梅兰芳的录音,模仿其唱法,然后再从声乐学角度逐一分析、讲解。卢老师给出的解释是:自己没有资格唱着让她学,只有听梅先生的原版唱腔,才能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也正是这段形同“达·芬奇画鸡蛋”式的反复锤炼,让梅先生的声音渐渐刻进史依弘的骨子里。以至于后来她一开口,前辈艺术家就会感慨:梅先生当年就是这般念的。武旦开蒙的史依弘自此愈发潜心研究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成为扮相俊美清丽、台风端庄大方、武功扎实稳健的佼佼者,并形成梅派“北有李胜素,南有史依弘”的格局。
破纪录 打通四大名旦看家戏
京剧|史依弘:因戏成名 为戏拓路
文章插图
2019年5月1日,上海大剧院,于史依弘而言是真正意义的“劳动节”:一天之内破天荒四场演出,上下午各两场,史依弘选了四大名旦的经典剧目——梅兰芳的《苏三起解》、尚小云的《昭君出塞》、程砚秋的《春闺梦》和荀慧生的《金玉奴》,均为对方看家戏,难度可想而知。
这次演出以套票形式发售,开票半小时实名制购票便一抢而空,让“黄牛”们叫苦不迭,痛失赚钱良机。不过,也有人不免替她捏把汗,除了长年研习的梅派,其他三个派别的活儿到底能否功法到位、拿捏自如?开演前她这般淡定回应:“此番演出只是想成就自己一个梦想——致敬四位男旦流派开创者的同时,通过比较手法演绎体验京剧美学不同呈现样式;更重要的是,寻求一条当下观众最为接受、颇具海派特色的呈现标识。”
其实,熟悉史依弘的粉丝早就领略了“史姐姐”跨界表演越剧、沪剧、黄梅戏乃至曲艺评弹的魅力。就像她与“昆曲王子”张军合作带来的全新版《牡丹亭》。虽说“京昆不分家”,但真能拿下一台昆曲大戏的京剧演员少之又少,她做到了。
连轴上演四大名旦的拿手戏,她再一次做到行云流水。以精彩绝伦的“变脸”准确展示了四大流派“样,棒,唱,浪”的各自特征,梅派的《苏三起解》,以唱功为主,这也是史依弘作为梅派青衣的本工戏;尚派的《昭君出塞》,载歌载舞,让观众能享受到京剧“舞蹈”之美,领略尚派刚健婀娜的特有风格;荀派的《金玉奴》,以传递人性真善美为主题,细节中体现荀派表演艺术的精髓;程派的《春闺梦》,唱做要求颇高,大量借鉴昆曲表演特点,让观众沉浸于“梦境”中,感受程派之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