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

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
关键词: 秦汉新城,坡刘村,战国晚期,秦墓
摘要:2017年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坡刘村古墓葬发掘中,清理了2座并穴合葬形式的竖穴土圹墓。墓葬中出土铜、玉、铁、漆木器、玻璃等遗物共155件(组),其中铜器有“十九年”“二十六年”“公”等刻文。初步判断墓葬时代为战国晚期,墓主属于秦国贵族,身份最高为大夫级。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坡刘村地处渭河北岸二级台地的北塬,北距司家庄秦陵约2.5公里,西北距汉哀帝义陵约1.2公里,东约8公里处为秦咸阳城宫殿区,是秦咸阳城遗址内一处重要的墓葬区(图一)。2017年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为配合银西高铁建设在此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M2、M3未经盗扰,位置相邻,形制、葬仪、出土物相似,属于一组并穴合葬墓。现择出简报如下。
一、墓葬情况(一)M2
1.墓葬形制
地表未发现明显封土或周边设施等其它迹象,墓向258°,开口距地表深1.84米。长方形竖穴土圹结构,四壁斜直平整,口大底小。
墓口长7.39、宽6.05~6.12、底长5.13、宽3.70~3.85、深9.37米。东壁中部偏南,距墓口6.26米处设龛,龛底宽0.17、高0.16、进深0.1米。底部东、西两侧为生土二层台,东台宽0.33、西台宽0.41米,南、北两侧为活土二层台,南台宽1.0、北台宽0.82、台高1.17米。填土经平层粗夯,夯层厚约0.15~0.2米。
2.葬具、葬式
(二)M3
整体平面近“凸”字形。西部为墓道,似兼有祔葬功能,圹稍宽;东部为墓室,放置葬具。二部分交界处的墓壁不规整,存在打破关系。墓道口长6.41、宽5.1米,底不平,长4.2、宽2.97、深8.95米;墓室口长5.84、宽4.72、底长6.44、宽3.46、深8.95米。二部分的上部填土均经粗夯,夯层厚约0.2米,夯窝直径0.12米,但土色有差别。墓道部分夹杂碎小的红褐色土块,墓室夹杂大块红褐色土块,交界处的剖面上可见夯土错层现象。推测墓圹系二次营造形成,回填也有意分步实施。
墓道填土内出土陶缶4、铁钉1及1组羊骨,说明在埋葬过程中有祭祀活动。南壁中部深0.6米处出土陶缶2件;西南部深1.2米处出土陶缶1件;东北部深2米处出土陶缶1件,陶缶旁为散乱的羊锁骨、肋骨、肢骨,应为牲肉残余。根据出土状况判断,牲肉平置,陶器挖有浅坑。
墓道底部偏东北处有一具长方形木箱,长3.08、宽1.13、残高0.4、板厚约0.12~0.15米。东端有宽约0.1米横木将箱分隔为二,东宽约0.35米。箱顶及内底铺席,席痕显示呈“人”字形织法。顶部席痕每道宽约1厘米,底部席痕每道宽约0.3~0.4厘 米。木箱内有3组分属不同个体的动物骨骼,应为牲肉残余。初步鉴定西部及中部为牛的背、腹部位,东部为除头骨以外的羊的所有部位。羊牲单独置于笥内。笥残迹长0.65、东西宽0.3米。此外,木箱最西端有少量竖立状的黑色漆皮与皮质朽迹(图四)。
32.铁削 33.玉柱状帽 34~37、39、54、56、110.漆盒铜配件 38、55.铜镜 42、47、67、72.铜鼎 44、45.铜壶48、87.铜钫 52、53.铜軎、辖 50、51、107.铜车器 57.银环 59、60、71、82、83、88.铜铺首 62.玻璃珠 63.玉觹64.贝饰 65.铜镜残片 66.铜提梁盉 68.铜匜 69.铜鍪 75、97.铁刀 76.小铜盘 77.铁方管 78、84.铅焊料 79.铜勺
81、90、92~95、98.漆卮铜配件 85、86、91.铜灯 99、102.漆杯铜配件 100.漆杯银配件 103.漆奁(樽)银配件
2.葬具、葬式
葬具为两椁一棺,椁室为长方形。外椁紧贴墓壁,长6.23、宽3.45、残高1.68米。北壁板计5块,板宽0.25米;南壁板4块,板宽0.3米;东壁板为4块,板宽0.25、板厚约0.08~0.1米。内椁与外椁间隔0.16~0.25米,长5.64、宽2.76、残高1.68米。南、北壁板各为6块,板宽约0.3米;东北部内侧残留红色漆皮、织物痕迹及席痕,应为荒帷,范围宽约0.5米。盖板塌陷严重,不确定是内外分属亦或共用,东南角残余南北向4块木迹,每块宽约0.16、残长0.72米,上附席痕,推测椁外原亦有覆席。内、外椁共用南北向底板计20块,每块宽0.17~0.2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