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老妪能解”,通俗易懂就是好么?他比杜甫差在哪里?

《全唐诗》2200余诗人,48900首诗,你若要问谁的诗读起来最轻松易懂,那非白居易莫属。课本上对白诗四字评价:老妪能解。说白居易作诗啊,要让没有上过学的老太太听,如果老太太都听懂了,他才满意。
白居易诗“老妪能解”,通俗易懂就是好么?他比杜甫差在哪里?
文章插图
老妪能解
“老妪能解”四个字实际上是白居易的文学主张,他曾与元稹书信来往写道:“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微之书》)为什么要作诗?是为了要反映社会上的某种事件或现象,是注重实用功能的,既然诗歌的内涵是反映实事,那么文字上当然是越易懂越好了,这就是老妪能解。
白居易最受欢迎的诗,应该要数《长恨歌》了,天宝年间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改编的戏曲影视作品多不胜数,此外当属《琵琶行》,在浔阳江头,偶遇琵琶女,曾经春风得意,如今冷落寂寞,像极了诗人自己——曾经官居高位,如今贬为江州司马。这两首是叙述诗,用诗讲述一段故事,以故事的标准来说,《长恨歌》故事性更完整、更曲折,但情感上还是《琵琶行》更胜一筹,毕竟这是白居易假借琵琶女,在讲自己的遭遇。
这两首诗现在如此受欢迎,然而你却很难想象,在白居易本人心中,这不过是“杂诗”范畴,随感而作、即兴而作,白居易真正为人所称道的、也是他自己引以为傲的,是他作的“讽喻诗”,用以反映时事,彰显其志,也就是所谓“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内涵。
可是,白居易这种为事而作的、老妪能解的诗,就真的好吗?
白居易诗“老妪能解”,通俗易懂就是好么?他比杜甫差在哪里?
文章插图
卖炭翁
(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卖炭翁》是白居易最具代表性的讽喻诗,正文前诗题后有四个字“苦宫市也”,相当于一段小序,用以说明整首诗的主旨,现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什么叫“宫市”、为什么要“苦宫市”?
唐朝中后期,也就是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诞生了一种叫做“宫市”的买卖,宫廷派人到长安城东西市上去买东西,说是交易,其实并没有公平可言,这些人在市场上看中什么,就买什么,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卖主根本没办法、也不敢和他们争辩。这都算好的,一文钱两文钱总要意思意思,后来发展成“白望”,拿起就走,过场都懒得走了。
这一来,唐朝的根就坏了,老百姓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白居易诗“老妪能解”,通俗易懂就是好么?他比杜甫差在哪里?
文章插图
《卖炭翁》这首诗读起来确实非常浅显易懂,真正做到了老妪能解,就是一个惨遭宫市之苦的老头儿,辛辛苦苦烧好了一车炭、一千斤,穿着单衣、顶着寒冷,到市场上去卖,只为了卖点钱维持生计,却被宫中使者强行带走,只给他留下半匹红布一丈绫。
你想想,他只是卖炭而已,又不是什么奇珍异宝,尚且会被宫廷中人强买强卖,更何况其他生意人呢?以管窥豹,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在宫市的折磨下,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之苦,反应了民间疾苦,用字也非常浅显,理解起来非常容易。确实如白居易自己所说,这是一首“为事而作”的好诗,但整首诗读下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他所缺少的,恰巧是杜甫富有的。
白居易诗“老妪能解”,通俗易懂就是好么?他比杜甫差在哪里?
文章插图
白居易和杜甫
我们先看白居易这首《卖炭翁》,写卖炭翁如何不易,白发苍苍、十指黢黑、身着单衣……写天使如何霸道,也无非手持文书、口头称敕、回车叱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