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为啥会被一些人骂,而且是上价值地骂

原创 格十三
《你好,李焕英》为啥会被一些人骂,而且是上价值地骂
文章插图
图|《你好,李焕英》
文|十三姐
这个春节档《你好,李焕英》风头很足,听说票房也不错。我朋友问我看了没有,我说看了,她问我感觉如何,我说挺好的。她说:“哎哟,松了一口气,真怕你也要骂它。最近好多人在骂这片子烂,搞得我都不敢说它好了。”
你看,杠精发达的时代,弄得正常人不敢说话,这也是常有的事。
朋友又说:“我觉得这电影就算没那么好,但也没有像他们骂得那么差吧。”然后甩给我几个链接,里面把《你好,李焕英》骂得一个比一个凶狠。
我这个朋友是大学老师,教中文的,很有主见,这次却因为一部电影产生了自我怀疑——别人说不好,我觉得好就显得我很傻白甜。
其实,一个成熟的杠精甚至根本不需要真的看过电影也一样能骂,而且骂得让人感觉还很有道理的样子。
特别是有些平台流行“公知”,对于很多人说“不错”的东西他就说“不好”,哪里不好,怎么个不好,头头是道,然后他就成公知了,很多杠精把自己当公知非常愉快。
无论什么事什么人,只要红,他们就能立刻让你黑。
就连贾玲想在这部电影里呈现的主要元素“母女情”,都能被一些杠精黑化。我是真看不下去了。
一些人对这部电影的观点是:“这就是一部牵强附会的超长小品”,“煽情用力过猛”,“这是在把中国式亲子关系脸谱化”,“这就是贾玲在自我感动”,“这就是在公众场合强塞给观众导演的私人情绪”,“这就是为了完成自己心愿而让观众买单”。
呵呵,你们这不废话吗。
导演拍电影不是为了完成自己心愿,难道是为了完成你的心愿啊?
导演拍片子不带她私人情绪,难道带着你的情绪啊?
导演拍的亲情片不煽情难道扇你啊?
他们一边觉得这片子这么失败,一边还能为了它拿出几小时写千字长文去骂骂咧咧。无论什么事情都会在“某乎”和“某博”上看到大批骂人精,是因为去骂一件事和骂一个人,永远要比去做一件事和做好自己简单多了。
所以,他们骂就骂了,不必真的在他们骂声中去质疑自己,“我是不是又傻又单纯又好骗”。不用怀疑,你被《你好,李焕英》感动并不说明你愚蠢,你一点问题没有。
《你好,李焕英》为啥会被一些人骂,而且是上价值地骂
文章插图
我也同意,贾玲作为一个小品演员或相声演员,在电影这方面肯定是比不上专业人士的。但不管过程如何,反正她拍了,有人喜欢,钱也赚了,心愿也实现了,全国人民都知道她的妈妈叫李焕英了,这就成功了。
你们骂骂骂咧咧的各位,请问你有能力让全国观众为你妈鼓掌吗。
还说什么“把自己的私心公众化”,笑死我了。
苏格拉底说过私心是世界的起源。爱情不就是私心吗,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有私心在里面,除非你的私心只有一肚子坏水。
你给人介绍自己时说:“我是谁,来自哪里,做什么的,我有什么牛逼之处”,对吧?你不想把私心公众化,那你应该说:“我是哺乳动物,我是人类之子,我要为地球的永生而奋斗不息。”
讲自己的故事就是有私心的,没心没肺的讲不了故事。
《你好,李焕英》为啥会被一些人骂,而且是上价值地骂
文章插图
一部电影能感动那么多人,还是有人会骂,是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差距太大、文化教育差距太大,还是别的啥原因。
我认为,这些不是主要原因,主要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日子太浮躁,时间太多,作业太少,正好是这群人,很缺乏一种高级哺乳动物的素养,叫做“抓重点”。
各位小时候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或许是在小学或者初中,老师让写《我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somebody》,有的同学写得很感人,老师让他站起来朗读自己的文章,老师听得热泪盈眶,连连点头,读的人自己也有可能读着读着开始掉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