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济南美食的背后,都有一段久远的历史故事

济南菜大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历下菜,早在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有济南菜煮骨汤以调味的情况。济南菜起自鲁西,立足省城,吸收各家特长,形成独特风味。那么,你知道济南各种名菜的历史吗?
每一种济南美食的背后,都有一段久远的历史故事】甜 沫
 每一种济南美食的背后,都有一段久远的历史故事
文章插图
关于甜沫的来历,版本很多。主要的一个是,明初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设光禄寺为礼仪祭拜之地。为了祈福江山社稷,光禄寺研制了一个以稷(小米)为基底的粥,命名为茶汤。在祭祀拜天之时,赐文武百官各一碗,敬畏上天。明代天顺元年(1457),明英宗朱祁镇命光禄寺将此膳食技艺传到济南德王府(德王是英宗次子朱见潾),后来改善为山东茶汤,并又在茶汤的基础上,在小米面里加入姜与胡椒,演化出了香辣的小米粥,并称之为甜沫。
油 旋
 每一种济南美食的背后,都有一段久远的历史故事
文章插图
油旋又叫“油旋回”,外皮酥脆,内瓤柔嫩,葱香透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润呈金黄色,故名油旋。相传油旋是清朝时期的齐河徐氏三兄弟去南方闯荡时在南京学来的,油旋在南方的口味是甜的,徐氏兄弟来济南后依据北方人的饮食特点将油旋的口味改成咸香味,一直传承至今。清代顾仲编著的《养小录》中这样记载油旋的制作:“……和面作剂,擀开。再入油成剂,擀开。再入油成剂,再擀如此七次。灶烙之,甚美。”据说道光年间济南城里的凤集楼是较早经营油旋的店家,光绪二十年开业的“文升园”饭庄,曾以经营油旋等众多地方小吃而闻名泉城。
九转大肠
 每一种济南美食的背后,都有一段久远的历史故事
文章插图
九转大肠以猪大肠为主料,砂仁、肉桂、豆蔻、葱姜丝等佐料,先煎,后炒,再烧,反复多次制成,是清朝光绪初年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首创,开始名为“红烧大肠”,后经过多次多次改进,红烧大肠味道进一步提高。许多著名人士在该店设宴时均备“红烧大肠”一菜,一些文人雅士食后,感到此菜确实与众不同,别有滋味,为取悦店家喜“九”之好,并称赞厨师制作此菜像道家“九炼金丹”一样精工细作,便将其更名为“九转大肠”,表示其制作过程复杂与成菜的珍贵。
济南烤鸭
 每一种济南美食的背后,都有一段久远的历史故事
文章插图
济南烤鸭色泽红润,外皮酥脆,肉质鲜嫩,味道香醇,肥而不腻。将烤鸭切成片,配以黄瓜条、章丘大葱、甜面酱等,用荷叶饼卷起,食之味道极佳。为保证济南烤鸭的传统风味,鸭坯一般选用当年的健壮公鸭,并坚持使用秫秸或无异味的干树枝烘烤。明末清初,济南各大酒楼饭庄已广为经营。清道光年间的德和楼烤鸭店和光绪年间的文和楼、东兴楼制作的烤鸭最为著名,《老残游记》中亦有济南烤鸭上席的情节。100多年前进京开设了全聚德烤鸭店,此菜从此闻名华夏。
把子肉
 每一种济南美食的背后,都有一段久远的历史故事
文章插图
相传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俗语“拜把子”。张飞是屠户,擅长杀猪炖肉。哥仨拜也拜完了,就把猪肉萱花豆腐,弄在一个锅里煮。后来,隋朝时鲁地的一位名厨将此做法进行了完善,精选带皮猪肉放入坛子炖,靠秘制酱油调味,炖好的把子肉肥不腻、瘦不柴,色泽鲜亮,入口醇香,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这样的做法和刘关张结拜兄弟的传奇结合,就成了今天的把子肉。老济南把子肉的精彩便是有肥肉的存在,才能产生出肥而不腻的上佳口感。把子肉虽由浓油赤酱熬制,却并不咸,刚好用来下饭。而一口饭一口肉的搭配,就恰好把米香和肉香统统带了出来。
奶汤蒲菜
 每一种济南美食的背后,都有一段久远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