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到第六章都围绕行艺展开,是该成果研究的重点。第四章台口与仪式,民间活态陕北说书依附于宗教信仰仪式而存在,分为“家书”和“会书”,二者共同构成了盲说书人表演的场域和台口。“家书”亦称“个人书”“私人说书”,是指个体村民家庭举行的信仰和民俗仪式活动中的说书表演,传统“家书”分为口愿书、平安书、暖窑书。“会书”是指在会社组织的集体性信仰仪式活动中举行的说书表演,分为庙会书、醮会书、社书。台口作为特定语境中的表演事件(event),由请神、参神、安神、送神等固定的仪式程序和演唱书文构成,不仅反映了陕北说书“神圣”和“娱乐”的双重功能,并且是构成盲说书人表演模式性的维度。同时,台口与盲说书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具有稳定性和变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缘人际关系和其他一些复杂的因素。
第五章故事、文本和表演,是构成口头传统的三大要素。故事即说唱的“书”,它并不表现为具体的单一叙事文本,而是蕴藏在说书人脑海中的故事类型的结构模式,只有通过表演,故事才能转化为具体的演唱文本。借鉴表演理论的观点,盲说书人表演过程中产生的演唱文本可借标定表演框架的交流手段来加以描述,本章接下来举例分析盲说书人演唱文本的构成,包括文言和飘言、韵辙和程式、套语和书套、刚口和喷口等层面。口头表演艺术独特的本质是“表演中的创作”,在口头诗学借重口头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表演理论提出了新生性(emergentquality)的概念,认为口头艺术的表演具有新生性的特质,每一次表演都是一个“去/再语境化”的过程,是文本与语境一次新的重构。本章采用文本和表演兼重的方法,通过“从书面文本到演唱文本”“同一位盲说书人演唱同一个书目的文本”“不同盲说书人演唱同一个书目的文本”多个实例文本的比较,分析陕北盲说书人表演独特性和新生性呈现的一般特点,认为书面文本尽管受到盲说书人普遍追崇,但在表演中,他们不可能做到一字不差的复制;同一位盲说书人演唱同一书目所表现出的新生性最小;而不同盲说书人演唱同一书目文本之间的差异性最明显。最后,简要分析盲说书人演唱文本的“缺陷”问题,指出这种“缺陷”是由程式化创编带来的,是口头艺术固有的特点,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宽容的态度。
第六章外艺,概括介绍了盲说书人从事算命、保锁、过关、扶运和安土的情况。这类活动和仪式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是盲说书人传统的谋生手段,充分体现了盲说书人“巫瞽合一”的角色特征。
第七章陕北盲说书人的生活图景,简要描述了几位盲说书人真实的生活情况,借以引起对盲说书人生存现状的关注和思考。
三 成果的价值
第一,拓展口头传统研究的范围,丰富口头传统研究内容。该成果借鉴国外当代民俗学理论方法,本身就蕴含着将古老的陕北说书纳入当代民俗文艺学研究视野的努力和尝试。更宏观来看,在国内对于相关理论的运用主要集中于蒙古族史诗、藏族史诗以及敦煌讲唱文学的背景下,该成果借鉴口头诗学、表演理论研究陕北说书这一活态传统说唱文学,无疑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 传统|民俗文艺学视野下的陕北盲说书人研究】第二,在继承郑振铎、叶德均等前辈和当代学人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中国古代说唱文学存在宗教口头传统和盲说书人口头传统两个系统的看法,厘清二者各自的源流演变。并借助相关文献和“三皇说”的历史还原,对中国古代盲说书人口头传统起源于上古巫瞽的观点做了进一步阐释和论证。这一观点尽管有待学术界争鸣和进一步完善,但对于探讨中国说唱文学的源流演变将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 中和节|三月·惊蛰迎仲春 春色正中分|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红炉|潍坊新华中学用“心”继承传统,以“爱”温暖冬日
- 宫乐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漫谈文物中的饮食文化:从钟鸣鼎食到人间烟火
- 民俗文化|【图说故事】探访花灯手艺人 点亮非遗创新路
- 墨戏|将传统笔墨文化融入创作,罗小慈和民乐相互塑造和成就
- 绘画|当中国传统文化遇到现代表达
- 特色美食|浙江淳安:传统美食助农增收
- 腊八节|用融合思维让传统节日更炫酷
- 记忆|传统节日生活与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