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龙口文学|龙口的文明曙光


文学|龙口文学|龙口的文明曙光
文章插图
文/刘玉涛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莱夷先民以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龙口境内唐家、乾山、鲁家沟、小莱山溶洞四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代表了原始时代的文化面貌。其中乾山遗址和唐家遗址是典型的贝丘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锛、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陶器有锥足鼎、彩陶残片、桥型耳和蘑菇形把手罐等。彩陶陶片中带有的刻画图案是原始文字的雏形,价值在于代表了文明曙光。
一、远古呼唤 、海岱风云
古史传说,海岱地区在远古,主要是夷人活动的地方。“东方日夷,被发文身。”夷人善猎,夷字就是一人一张弓的文字象形。夷人的早期代表主要是太昊和少昊两大集团。这两个集团是同时还是互有先后已不可考,但肯定的一点是,他们都是以太阳崇拜为特征的氏族。
大量考古资料中表明,从大汶口文化的中期,山东夷人的势力逐渐向西、向南,并且越过黄河和渤海,向北快速地扩张开来。向西越过郑洛地区至晚期,直扩至商丘、周口和开封沿线,个别的甚至进入了陕西东部和山西南部。这从同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存在着大量大汶口文化陶器,这一现实中反映出来。在中原二里头夏文化的礼器组合中,就有瓦足皿,这些典型东夷文化的陶器,说明在中原地区东夷文化的影响是何等的普遍和深刻。
龙山文化之后,山东夷人的势力并没有削弱,而是继续发展西扩。传说禹老年时,众人推举夷人部落的首领伯益接替他,但禹却暗中培置自己的儿子启的势力。结果是“益于启位,启杀之”把禅让制的面纱完全扯掉了,开始了独载和家天下的统治。启继承了父位,建立了夏王朝。夏初,夷人曾一度夺得过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传说中的后羿、寒浞、尧,这都是夏王朝时期东夷集团的首领和代表,有的甚至就是东莱的首领。《禹贡》载青州有莱夷和嵎夷,地望均在胶东。距今7000-4000年,胶东地区新石器文化是海岱史前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是古老中华文化组成部分,它经历了从繁荣到沉寂的过程。
龙口地处胶东半岛北部,面向浩瀚的渤海,风景秀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居住,繁衍生息的地方,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整个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全新世以来,由于全球的气候变暖,两极冰雪融化并以雨水的形式经河流入大海,海平面急剧上升,至六千年前,海水上涨达到最高峰,海平面高出现在海面4米以上。这也就是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的“洪水期”,当时的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气候和生存环境,就在临海的山丘和台地上,选定居住地。他们依赖住地周围的自然资源,以采集、捕鱼、捞贝、狩猎和家畜等方式获取食物,繁衍生息。这样的生活持续了1000多年,至距今5000年前,由于气候的变化以及海退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改变,特别是由于农业的出现,山东中西部大汶口文化的东扩,人们的生活方式才发生了根本变化。半岛人的历史也从此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经专家论证,胶东半岛的贝丘遗址,开始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白石村一期,经徐家庄一期至距今4860年前的紫荆山一期,历时1100年,龙口境内共有新石器遗址5处,其中乾山遗址和唐家遗址是典型的贝丘遗址。先后出土了一大批石器和陶器。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锛、石磨盘、棒等。陶器有锥足鼎、实足、彩陶残片、蘑茹形把手和桥型耳等。陶片中有一块带有刻画图案,专家们认为似有原始文字的意义,它的价值在于代表了文明曙光。根据唐家、乾山、鲁家沟、邵家遗址地下出土文物考证,远古先民们当时已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利用石斧。石锛、石凿等石制工具开垦土地,种植粮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粮食收获以后,用石磨盘、棒进行脱壳或加工成面粉食用。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烧制生活所需的各种陶器,例如锥足鼎、实足 用来烧水煮饭,陶罐用来盛水和盛食物。遗址中发现的2次迁葬墓,则是母系氏族社会婚姻制度的产物。小莱山溶洞遗址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石器、陶器兽骨化石,鱼骨和焚烧过的兽骨、兽骨化石是十万年前的肿骨鹿、剑齿虎的遗骨,位于洞口西南75米处的大洞,当初应有猿人居住过。邵家龙山至岳石文化遗址的发现是山东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它对研究山东地区考古学编年龙山文化的去向和莱夷文化的面貌以及东夷部族与中原华夏部族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