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话词话之外 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文话

【读书者说】
作者:蔡德龙(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在中国传统的“诗文评”学术领域中,诗学、词学、古文之学、骈文学、赋学等泾渭分明,相应形成了诗话、词话、古文话、骈文话、四六话、赋话、制义话等各类话体批评著述。但随着近代西洋文学观念的输入,传统文学观念受到挑战,古文、骈文在诸文体之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古文学、骈文学研究一直不如诗学、词学繁荣,处于较边缘的状态,而研究文章的文话(古文话、骈文话)随之也备受冷落,罕有学者问津。这一学术困局在近十余年渐得突破,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无疑是此一领域最为重要的先行者。在2007年出版《历代文话》之后,新近由王先生与其高足侯体健教授合作出版的《稀见清人文话二十种》(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版)便是其文话整理计划的最新成果。
清代|诗话词话之外 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文话
文章插图
《稀见清人文话二十种》
王水照 侯体健 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珍稀犹能精粹
清代文话总数繁多,但在《历代文话》出版之前,学界所熟悉的文话材料很少,主要集中于刘大櫆《论文偶记》、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刘熙载《艺概·文概》等数种而已。自《历代文话》出版后,更多的清文话得到重视。以此为基础,王水照先生组织团队正在整理《历代文话新编》,此次出版的《稀见清人文话二十种》正是其重要阶段性成果。《稀见》为清代文话新增二十种整理本,且均为首次整理出版,“稀见”名副其实。文话发掘、整理工作,既需要普查公私书目,也需努力寻觅书目之外的逸作。《稀见》所收文话逸书颇多,如朱瀚《韩柳欧苏诸大家文发明》八卷、韩泰青《说文》一卷、吴荫培《文略》五卷首三卷、佚名《十家论文》等书,不见录于公私书目,为编纂者于各图书馆馆藏中发现,殊为难得。有的虽见他书提及,未见书目著录,如杨昭楷《菱溪精舍课文六条》一卷,虽在王葆心《古文辞通义》卷九已有提及,但其下落一直不明,《稀见》编纂者发掘并予整理,无疑是珍稀文献。
对于古籍文献整理而言,“稀见”文献固然是指其较难寻觅、少为人知的特点,但其实也暗含着对内容价值的判定。尤其是文话这样的理论批评著述,读者对其更有着理论价值的期待。就本套丛书而言,版本之珍稀丝毫未能遮蔽其内容之精粹。《稀见》在《历代文话》基础上,从新近发现的文话文献中,精挑细选二十种,进一步展示出清代文话的宏观面相。书中对古代文章研究之新意,所在多有,以下略举一例。
《稀见》所收朱瀚《韩柳欧苏诸大家文发明》一书,是对唐宋以来诸大家古文的文本细读。明代以降,唐宋八大家古文选本层出不穷,八家古文几乎被等同于唐宋古文。清代桐城派遥接八家统绪,进一步确立了八家的经典地位。八家文统形成的同时,自然遮蔽了统绪之外的唐宋古文其他诸家。朱瀚则力矫以八家等同唐宋的流行观念,是书主体部分所评,韩、柳合为2卷、欧阳修3卷、苏轼1卷,此外宋人吕祖谦、真德秀、叶适、杨万里合为1卷,明人王鏊1卷。八家中的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则被置于《拾遗》卷中零星论及。吕、真、叶、杨四人主要以学者或诗人面目为后世所知,朱瀚则自出手眼,为读者揭示了四人的古文创作实绩,这与一般文话或选本对小作家的阐幽发微并不一样。尤其是书中通过对杨万里七十余篇古文的细读,指出“诚斋之文妙在转”“道学文无腐气”等特点,从而倡言重议杨万里古文史地位:“诚斋文在诸集中可自作一子,脱尽蹊径,建立宗风,知之者或鲜。”这使为唐宋八家所拘的后世读者耳目一新。正如侯体健教授《前言》所云:“必将在杨万里经典化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是诚斋文章研究史上的宝贵资料。”
文体呼应时代
《稀见》收录的二十种文话,在宏观层面更为具体地勾勒出清代文章学的面相。时代上横跨清代,从清初的李中黄《逸楼论文》到晚清许锺岳《古文义法钞》等书。文体上涉及古文话、制义话、骈文话,反映了“文话”体制的开放。其与清代文学批评思潮相呼应的特点,使其必然成为研究清代文学批评、文章学的重要资料。其一,清代是批评文体意识自觉的时期,清人本着“补缺”的意识撰写文话,有意追求一种与诗话、词话相对应专门论文的“话”体批评形式,《稀见》所收文话印证了这一文学批评史思潮。所收张星鉴《仰萧楼文话》是清代为数不多的以“文话”命名的著作之一,名实相副;所收沈维材《四六枝谈》是“仿古人诗话、词话为之”之作,此书模仿早期诗话、词话随意记录的特点,叙事性较强;所收赵曾望《菑播樔论文》同样叙事性较强,有大量条目记载了作者亲身经历,如“号社论文最为雅兴,余七战南闱,有可采访人员二则”“余早岁不喜考证之学,四十以后知考证有不可少者”云云,皆系据作者经历而撰,与偏于理论性的文话有别。其二,清代是骈文中兴时期,随之也出现了一批骈文话。《历代文话》只收录了孙梅《四六丛话》一种,《稀见》则收录了沈维材《四六枝谈》、范濂《四六谈荟》,如果算上推尊阮元“文言说”的张星鉴《仰萧楼文话》的话,则选录骈文话已有三部,数量和占全书的比例均超过《历代文话》,这也符合清代骈文兴盛的实际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