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风雨路|「青未了」李传民 | 自行车( 二 )


一边骑着自行车赶路,一边思绪万千地云扯雾绕胡思乱想。到了一个小镇,觉得到饭店吃饭多花钱,还耽误时间,索性到供销社里买了半斤桃酥点心和半斤“山东白干”酒,停在镇子外边一条小河的桥头上。自行车座当餐桌,倚在桥头的栏杆上,喝一口白干就一口点心。那滋味也不比志愿军在朝鲜吃一口炒面就一把雪强多少。辛辣的白酒和甜腻的桃酥不配套,吃了不到一半就咽不下去了,于是结束野餐蹬起自行车又匆匆赶起了山路。
到了中午时分,担心发生的天气还是发生了,天上开始落下了雨滴。起初是濛濛细雨,接下来淅淅沥沥,不大会儿就哗啦哗啦地下起了中雨。天地间一片迷茫,远山、树木、村庄、道路都隐没在雨幕里,能见度不足百米。雨淋还是次要的,最难堪的还是脚下的道路。丘陵上的土质经雨一淋,粘得比贴大字报的浆糊还要粘。自行车别说骑了,推都推不动,走几步轮子上沾的泥巴混合着草屑就塞满了挡泥瓦,轮子不转圈,就得用木棒往外掏。待掏净了,轮子转上几圈,依然如故,前后两个轮子粘上的泥巴少说也有七八斤。没有办法,索性扛起自行车淌着泥浆往前走,脚底下又粘又滑,还不时地沾掉鞋子。记得小时候村里人调侃骑自行车的,说是自行车(当时叫洋车子)“远看是条龙,近看铁条拧。晴天龙驮鳖,阴天鳖驮龙”,这次我真的当起驮大金鹿自行车的鳖来了。
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我开始后悔起自己放着公路不去走,贪图近便走捷径。但反过来又一想,这比起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过松潘沼泽草地还算不了什么,至少没有天上的飞机轰炸,没有地上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也没有陷进泥潭爬不出来的生命危险。
沂蒙风雨路|「青未了」李传民 | 自行车
文章插图
就这样走走歇歇,再走走再歇歇,终于看到前面的山坡下露出了一片茅檐瓦舍,一个不大的小山村。村前的石岭上,是生产队的打谷场。靠谷场北边,有三间茅草场院屋,西头两大间是看场的社员值班的地方,有桌子、床铺和家家什什的小农具。东头一小间是队里的仓库,堆了些玉米棒子,还有两簸箩粉嘟嘟的花生米。我就像失联后遇到了海岛,风浪里找到了港湾。说明了来意,把一路上没有舍得抽一支的大前门香烟掏出来,每人敬了一支,被允许在东头的仓库里避避雨,就像是高速公路汽车抛锚进了安全岛,就像是林教头漫天风雪躲进了山神庙。
那西屋里的社员们,难得这样的阴雨天,男的抽旱烟侃大山,女的纳鞋底给孩子喂奶。一年到头没个节假日星期天,只有这阴雨天,出工不出力照样发工分,到了队里的场院里就算出了勤。
那位队长模样的中年男子让我把满是泥巴的自行车靠在了屋檐下,进屋后拿来一支柳编苹果篓子扣在地上让我坐下休息。一会儿到西屋和男女社员去说笑,一会儿到东屋不咸不淡地和我搭讪两句。我暗自揣摩,队长的阶级警惕性蛮高的,一是拐弯抹角地考察我是不是个在逃的流窜犯,二是暗暗盯着我是不是偷偷往衣服口袋里装他们的花生米。我这个人生性敏感虚荣心强,生怕别人狗眼看人低瞧不起自己。何况我当时还是个吃国家皇粮的县里的水利技术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背得比谁都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我的原则底线,别有眼不识泰山了。记得有一次到农村宣讲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在社员家吃完最后一顿饭,怕房东大爷不收生活费,就按规定的标准每天一斤粮票四角钱偷偷压在了碗底下。
经过和队长的攀谈,知道了我避雨的地理位置,离我工作的县境还有三十里,离我工作的县城还有九十里,泥泞的山路看来是难以完成今天的行程了。我多么想找一处社员家的灶禾窝,干干燥燥地歇一晚上。我多么想找一处生产队牛圈里的麦秸窝,扎进去暖暖和和的睡一觉。要说什么是幸福,这就是我当时奢望的最大幸福。那样的理想环境,胜似今天的五星级宾馆,三星级酒店。但是队长说,那你得到村里去找我们的治保主人。治保主任是干什么的?那是管理四类分子防止阶级敌人破坏捣乱的。我感到了莫大的羞辱,一怒之下,扛起自行车离开了场院,朝着东北方向三十里外那座遥遥在望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徐公山走去。
徐公山下有个徐公店,那里以盛产徐公砚台而闻名。山下就是蒙河的转弯处,河水滔滔东去汇入沂河。山头东边就是连接临沂地区和省城的省级公路,一桥飞架南北,跨越蒙河。这座双曲拱结构的桥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技术上是非常先进的,以桥带闸,钢筋混凝土自动翻板闸门,拦洪灌溉发电,浇灌着五万多亩的农田旱涝保丰收。那里有过我设计施工的曾经的辉煌,也有过我测量放线攻克技术难关的汗水和身影。人们常说,在家千日易,出门一时难。到了那里,今天就算是到家了。目标既定,那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