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结束九连涨,掉队的威马能否借助科创板成功上岸?( 三 )


互联网基因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威马品牌形象的塑造 ,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的创造力 。 一位威马内部人士告诉AI财经社 , 不同于小鹏汽车和特斯拉在创业阶段的扁平化管理 , 威马内部的阶层色彩浓厚 , 基层员工的声音往往难以向上传达 , “只需对部门领导负责” 。
“钱途”坎坷
对于中国新造车企业而言 , 量产交付和上市融资是公认的两道分水岭 。 只有量产交付 , 新造车才会获得自我造血能力 。 而登陆资本市场不仅仅具有象征意义 , 更重要的是能为新造车开拓一级市场之外的融资渠道 。
对于这样一个公认烧钱的行业来说 , 自我造血和外部输血同样不可或缺 , 尤其是在当前任何一家新造车都远未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且在一级市场越来越贵的情况下 , 二级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出来 。
如果说日渐下滑的销量已给了威马沉重一击 , 那在上市进程中的迟滞就更加令其紧张不安 。
曾几何时 , 在蔚来还深陷“PPT造车”的质疑时 , 威马却因初创团队的主机厂背景和自建工厂模式独受青睐 。 威马不仅在新造车企业中获得了规模最大的A轮融资 , 金额达10亿美元 , 还得到了温州政府的全力支持 , 在瓯江口建成了中国首个新造车工厂 。
有接近沈晖的人士告诉AI财经社 , 在创业最初的两年中 , 正是沈晖最意气风发的时候 , 他曾在内部多次谈到蔚来 , 并批评对方无节制的烧钱行为 。 在上述人士的描述中 , 那时“谁也不服谁” , 都觉得自己有可能“当老大” 。
销量结束九连涨,掉队的威马能否借助科创板成功上岸?文章插图
图/视觉中国(沈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尤其是蔚来于2018年登陆美股市场成为中国新造车第一股后 , 沈晖提及蔚来的次数就越来越少 , 反而经常把小鹏和理想挂在嘴边 。 身为当时公认的新造车第一梯队的一员 , 上述人士称 , “沈晖真的想抢(中国新造车)Top 3的席位” 。
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 自从理想和小鹏汽车先后赴美上市后 , 沈晖比以往安静了许多 , 心态也迎来了创业历程中的第二次转变 , 不仅不再将蔚来、理想和小鹏汽车等对手挂在嘴边 , “在内部 , 也已经很少听到他再说Top 3了” 。
落寞之余 , 威马正在全力把握追赶的机会 。 在2020年多次被质疑资金短缺后 , 9月22日 , 威马终于完成了新造车史上额度最大的100亿元D轮融资 , 紧接着又于当月底正式开启上市辅导备案 。 在公开报道的计划中 , 2021年春节前 , 威马将于科创板上市 。
拿到D轮融资后 , 威马或许真的走出了沈晖口中的“崩溃边缘” , 因为在此之前 , 它已经有将近两年未能获得资本输血了 。 这样的时间跨度 , 在新造车融资史上绝无仅有 。
在此期间 , 威马遇到了财务紧张的情况 。 2020年初 , 多家媒体曾报道过威马取消员工年终奖、13薪缓发 , 并且大范围裁员等类似事件 。
AI财经社从知情人士处得知 , C轮融资仅仅完成几个月之后 , 威马便在内部采取了“节流”举措 。 有威马员工透露 ,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 , 公司就下调了员工的出差费用 , “出行、食宿和补贴都下调了一个等级 , 还时常会出现报销一直审批不过的情况” 。
寒冬中的员工们难免有些心灰意冷 , 内部人士告诉AI财经社 , 有人甚至公开讨论公司当下的困境和离职的打算 。 2020年10月 , 沈晖也在“威马家信”中坦承 , “我相信在2020年的某些时点 , 同学们心中可能或多或少都会闪过一个念头:公司是不是不行了?”
事实上 , 在推进新一轮融资的同时 , 威马也曾一度寻求登陆美股的机会 。 不过 , 有知情人士告诉AI财经社 , 相比蔚来、理想和小鹏三家创始人 , 出身传统车企的沈晖对资本市场的敏感度较低 , 并且由于威马“股东结构复杂” , 各方未能达成一致而错过了时机 , “不然很有可能在理想之前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