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云|临海白水洋这个村,把面条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 )


胡彩云|临海白水洋这个村,把面条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物质是有限的,手艺是自己的

制面的手艺看似简单,里面却有等待、有念想,因此才会需要更加珍惜。现在胡灵伟的儿子,也常常会蹲在奶奶身前,帮着牵面条,一如小时候的自己。
经过盘条之后,粗面条已经变得细长均匀,色泽光亮。冬天,空气干燥,水分蒸发快,绕面的速度是成败关键。
胡彩云|临海白水洋这个村,把面条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面签,是一种专门制作垂面的工具,将发酵好的长条绕到面签上。
行内人将这个步骤称为“上面条”。胡彩云将揉好的面条依次相互交错绕在两根竹筷子上,左一下,右一下……身体也随着左右晃动,动作流畅而利落。再来回这么一扬一拨,面条震颤着,轻盈流水如琴弦。
胡彩云|临海白水洋这个村,把面条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粗细均匀
胡彩云|临海白水洋这个村,把面条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力道速度完全依赖手的触感
无法量化的过程
经验才是最好的参考
绕好后放入专用的面箱中
等待面条更大程度的舒展
胡彩云|临海白水洋这个村,把面条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随后取出,再次拉长,这也是第三次抻面。轻轻撑开面条,一根根粗细均匀的垂面,用手轻轻的拂过,肆意晃动着,弹力十足。
胡彩云|临海白水洋这个村,把面条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临近中午,太阳正值当空
一家人立即开始上架
胡彩云|临海白水洋这个村,把面条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母亲年纪大了,到了儿孙们接过担子的时候。发酵好的面条挂到高处,撑面杆从中间精准分开,借助阳光的晾晒和重力的作用,将其韧性发挥到极致。
胡彩云|临海白水洋这个村,把面条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胡彩云|临海白水洋这个村,把面条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细若银丝的面条,可拉长至三米。在微风中轻盈摇摆,与暖阳协奏。空气中到处弥散着阵阵面香。
胡彩云|临海白水洋这个村,把面条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充足的阳光,使得面很快晒干。下午两点,胡彩云将面折成短截儿,扎成捆,这垂面也就算做成了。
胡彩云|临海白水洋这个村,把面条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放点鸡蛋、猪肉、豆腐皮,做一碗简简单单的浇头面,就很鲜了。”传统而质朴的制作手法,让垂面兼具柔软与韧性,或汤或炒,满口香糯,也是儿孙们最喜爱的美食。
胡彩云|临海白水洋这个村,把面条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胡彩云|临海白水洋这个村,把面条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胡彩云|临海白水洋这个村,把面条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在早些时候,但逢有人家要结婚娶媳妇,又或是逢年过节,大家都会把自己家做的垂面用红纸包在礼盒之中,作为贺礼,送给身边的朋友或者寄给远在他乡的游子。
一捆捆垂面,传递的是一份质朴而又真诚的祝福。
胡彩云|临海白水洋这个村,把面条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是生活,是日子,是期盼

对于胡彩云而言,饱含缕缕暖意的垂面,是家中收入的来源,是成面时的喜悦、生活中的信念,更是一份传承传统技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