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时间里,和跃根先后驯养过30多只苍鹰,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外出放鹰,以丽江为中心,足迹遍布方圆500公里内的山头。在他看来,世上玩的方法与种类颇多,但玩的那么自然,玩的那么趣味,玩的那么刺激,非“鹰猎活动”莫属。
文章插图
↑镌刻在纳西族文化中的鹰猎活动。
据当地学者考证,纳西族鹰猎活动始于公元1253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编著的《徐霞客游记》附编《丽江记略》中提到,当时蒙古族首领忽必烈率大军南下征服南宋时,其随大军而来的一个管鹰犬部落,曾落藉丽江周边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纳西族相继吸收了多民族的鹰猎技能,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创造了本民族较为系统、完整的鹰猎文化,并延袭至今。
习俗:遵循自然生态的平衡
在纳西族的生产、生活当中,也有着对鹰的崇敬。据文献记载,在纳西民族的东巴经书中,纳西东巴教将猛禽中的大鹏鸟,提到至尊神鸟的地位,被称作大鹏修曲,表明自然界中的鹰雕,被纳西族先民当做神祇图腾而受到顶礼膜拜。
传统的纳西族鹰猎活动可分为如下环节,即:捕鹰、驯鹰、驯犬、放鹰、放生。捕鹰一般从每年九月中旬到十一月初结束。每年秋季,从北方迁徙过来的鹰途经丽江的玉龙雪山、老君山等几座大山。捕鹰人透过窝棚静观天空,若有鹰飞临上空就拉动绳子,以鸽子为诱饵吸引它们的注意,鹰飞下来捕食时收网。捕鹰人偶有参加鹰猎活动,但是鹰猎人却不参与捕鹰,只是从捕鹰人处购买鹰后驯养用于捕猎。
文章插图
↑鹰猎手套等用具。
捕到鹰之后,捕鹰人会将鹰的眼皮缝上,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鹰受到惊吓,否则难以驯服。在以前,捕获的鹰主要在丽江古城四方街的大石桥进行交易,大石桥因此也被叫做“卖鹰桥”。后来随着古城的开发保护,交易一度转移到古城外的忠义市场。这些年,由于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普及,捕鹰和交易的行为已经绝迹。
鹰猎所使用的鹰种类很多,由于丽江地区多山地,纳西族主要是利用的是苍鹰。每年捕获的第一只鹰往往最为抢手,在迁徙过程中经历了几千公里的飞行,无论是速度、力量还是捕猎技能无疑是最优秀的。
“要驯好一只苍鹰,最少需要五年的时间。鹰不认人,野性也比较大,驯得不好,鹰一放就飞走了。有的人驯了二三十年都驯不出来,我驯鹰最长十三天,快的时候七八天。”在和跃根看来,驯鹰是一项极为考究的技术活儿,不是人人都会,整个丽江能让他佩服的驯鹰人也就10个左右。
驯鹰过程包括开眼、开食、上手、叫远、兑膘等一系列步骤。驯鹰人将鹰买来后,戴上牛皮手套,将鹰架在手上开始“熬鹰”。“熬鹰”是驯鹰的第一步,一般是将鹰的眼线解开后,几个人轮班把鹰架在手臂上,哪里人多就带它到哪里,晚上也不睡觉,为的是驯服鹰的野性。
文章插图
↑驯鹰的一系列步骤
兑膘是放鹰前准备活动中最关键的一步,往往决定鹰猎活动的成败。驯鹰人根据鹰的情况,酌情投喂脂肪量较少的牛肉。“每次喂到什么程度,今天能不能喂食,明天能放不能放,最关键的还是要看膘水。膘水小了,放飞时鹰就落在树上歇息,半天都不会下来;膘水大了,往往一出拳(指放鹰)就飞走了,再也不会回来。”和跃根说。
按照以往的惯例,每年十月中旬鹰猎季开始,一直持续至次年的二月。期间,在丽江周边的各大山头,经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鹰猎爱好者组成的小团体,驾驭着猎鹰和猎犬来进行狩猎活动。
关于鹰猎的场景,当地爱好者是这样描述:苍鹰捕猎时,总是先落在一棵视野宽阔的大树上寻找猎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急冲而下,鹰猎者正是利用苍鹰这种捕食习性。苍鹰捕猎的成功率很高,因为它有猎人和猎犬帮助惊动猎物,当猎物惊慌失措时,苍鹰便迅速出击,一举抓获猎物。这时猎人要及时赶到,夺下猎物,给猎鹰喂食以示奖励,否则,猎物就会成为苍鹰的美食。
在纳西人鹰猎文化中,尊重和遵循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和谐重点体现在放生环节。每年的春节前就到了放鹰的季节,纳西人就把猎鹰放飞,让其返回我国北方以至俄罗斯西伯利亚。这是古时候传下来的规矩,目的是让鹰去繁衍后代。
遗产:在纳西族地区较完整地保留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中国人|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七:杨庆中:包容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欢团|晨读 | 欢团圆子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辛丽丽: 中国式的浪漫给了我无尽的灵感和震撼|名家谈开幕式 | 开幕式
- eszter|妈妈每周带女儿摘野菜 并利用找到的食材做饭
- 鸡舍|可生食鸡蛋成消费"新宠",它真的安全卫生吗?
- 中老年人|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竟然会加速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