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颜真卿在唐代并非第一书家,为何他的书法在后世成为颜体?( 三 )


忠臣烈士固然可以不朽,在世人看来,颜真卿书法能够超越王羲之,却是有其内外多方面的契机。
首先,从书法本体角度,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确实处于承前启后的枢纽位置,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颜真卿所在的唐代,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总结和转折的枢纽。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唐代以前的各种字体,不等发展到极度成熟就会有一种新的字体,来承载书家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唐代以后,书体再无新变,人们只能在前人的经典作品中寻求突破。从笔法发展的角度,唐代出现的高桌高椅改变了人们起居的习惯,提按取代了绞转,成为主要的笔法,而颜真卿是提按书风的开创者。后来的学书者希望突破二王以来森严的书法体系,莫不求助于颜真卿。
其次,颜真卿的一生,完美体现了“书法即人格的流露”这个判断。古人追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文理想,艺术是人格的表现和流露。书法之于颜真卿,正如诗歌之于杜甫,他们人格的整体,在某些瞬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作品中。
在《祭侄文稿》中,我们从纸面上的笔触、涂改的痕迹、书写的节奏,能够还原作者感情从克制到迸发的过程,体会其此时内心的沉痛和愤恨。眼前会想象出当年常山城破时颜氏一门“巢倾卵覆”的悲剧,以及多年后颜真卿殉国蔡州的一幕,这一幕幕如同电影镜头般叠化,击中了观者的心房。这样的观摩与感动,在一千多年间,不断重复。古人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艺术上的不朽。中国文化,正是在一次次的体悟和共鸣中,实现了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