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颜真卿在唐代并非第一书家,为何他的书法在后世成为颜体?( 二 )


颜氏书法“刷屏”宋人“朋友圈”
五代以前,颜真卿的形象是忠臣烈士而非书法大家。与颜真卿同时代的窦臮(jì)在《述书赋》中评论了自上古到当代的书家,他称赞了徐浩、韩择木、蔡有邻,也没有提到颜真卿。写于五代的《旧唐书》,对于颜真卿的书法,只用三个字:尤工书。
颜真卿书法爆红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朋友圈”。最早学习颜真卿的是宰相韩琦,他的《信宿帖》有颜体的影子。还有范仲淹,他创造了“颜筋柳骨”这个词,用来描述朋友的书法风格。真正从学术和艺术实践上力捧、追随颜体书法的是欧阳修和他的朋友蔡襄。
欧阳修是文坛领袖,也是一个收藏家。他在《集古录》中对颜真卿的书法进行了高度评价:“余谓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欧阳修开创了以人格论书法的评价方式,并且强化出一种与颜真卿“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的人格相匹配的“颜体”书法,其特征是“端严尊重”“刚劲独立”“挺然奇伟”。而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颜真卿最后十年的作品里。
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或许受欧阳修影响,在艺术实践上对颜真卿书法作了创造性转换。他将颜真卿的风格与王羲之糅合,将其端严、朴茂转换为轻快、优雅。于是,“蔡襄得以与欧阳修一道,将对颜体的研习设定为后辈文人标准课程的一部分”(《中正之风》)。
在研习颜体这门课程上表现最优秀的是苏轼和黄庭坚。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他继承发展了老师的观点:“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苏轼是诗文书画全能选手,他对颜真卿的这个定调,不可谓不高。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师徒二人经常交流研习颜体的心得:“比来作字,时时仿佛鲁公笔势,然终不似子瞻暗合孙吴耳。……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也。”颜真卿书法通过宋四家的学习与化用,成为比肩王羲之影响力的第二座高峰。
能够被“宋四家”中的米芾看上的书法家是极少的,他对属于老师辈的苏轼的书法也不大以为然,说苏轼是“描字”,又说黄庭坚是“画字”。不过米芾对颜真卿还是比较客气的,虽然说颜真卿的楷书“入俗品”,但“行书可教”,并称赞颜真卿的《争坐位帖》是“杰思”。
与苏轼等人同时代的书法评论家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评价唐宋时期的书家,最高等级的“神品”只有三个人:颜真卿、张旭、李阳冰。并特别强调说,自王羲之、王献之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作为范本、模范和武器的颜体
对于书法,苏轼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并不一定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但一个人的人格一定会作用于后人在欣赏其作品时的情感倾向。
黄庭坚的观点与苏轼不谋而合:“余观颜尚书死李希烈时壁间所题字, 泫然流涕。鲁公文昭武烈,与日月争光可也。”黄庭坚将对颜真卿的书法欣赏,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慕,一种朝拜的仪式。人们在研习颜体时,不仅仅在练字,也在接受一种道德力量的浸润。
欧阳修《集古录》提到一则趣闻:颜真卿当时是刑部尚书,他给同朝为官的李太保写了一幅帖子,即著名的《乞米帖》。在帖子中,颜真卿说自己“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乏,实用忧煎。”后来这本墨迹出现在欧阳修的亡友王子野家。子野出于相家,但他清苦甚于寒士,生前,子野常摹帖刻石,以遗朋友,并对朋友说:“鲁公为尚书,其贫如此,吾徒安得不思守约?”
欧阳修|颜真卿在唐代并非第一书家,为何他的书法在后世成为颜体?
文章插图
颜真卿 《乞米帖》
由此可见,颜真卿在后世成为君子的模范,颜体或许就成为士大夫的一种武器,用来自卫或反戈一击。苏轼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某种程度上,他成为了第二个颜真卿。整个宋代,蔡襄学习颜真卿,苏轼称蔡襄为本朝第一;苏轼学习颜真卿,黄庭坚称苏轼为本朝第一。他们好像在进行接力赛,把颜真卿的影响一棒一棒传下去。
那么,为什么是颜真卿成为超越王羲之的存在?宋四家之后靡然学颜,仅仅是因为颜真卿忠臣烈士的道德人格吗?或者说是怎样一种机制塑造了“颜真卿”?
欧阳修说,“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蔡襄也说,颜鲁公天资忠孝人也,人多爱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