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何谓“靖康耻”:性暴力对宋代社会性别观的影响(下)

大家好,我们的阿煜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尽管宋君臣把妇女作为交易的筹码,但父家长制仍希望妇女以死殉国,多发的性暴力导致贞节观的强化。“靖康之难”是宋代贞节观变化的关键节点。除皇室妃嫔、公主之外,在“靖康之难”中还有更广泛的女性人群遭受到性暴力,本文试图了解宋代社会对这些受害者的态度,并观察“靖康之难”对社会性别观嬗变的影响。广义的“靖康之难”从北宋末延续到南宋初,使更多的妇女惨遭性暴力的荼毒。东京第一次被围,谏议大夫杨时谓:“臣闻金人之去欲未厌,成安一县驱掠女子二千余人。”建炎二年(1128)二月“四日,贼至瓜州,贵贱未渡江者十有五六,贼既紧迫,奔迸溺水死者不知其几何也。妇女被驱虏,愿死不去,有虏而去者,又不知其几何也”。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建康(今南京)陷,金人取城中女,明年五月丙午再入城,“凡驱而与俱者十之五”,被驱者主要是年轻女性。《宋史·列女传》记载38位妇女的事迹,其中10位死于“靖康之难”,9位死于南宋末,还有8位妇女死于北南宋中期的兵变贼乱。清编《古今图书集成》,《闺烈部》记宋122名烈女,主要依据地方志补入。其中,74人死于战乱,81人因性暴力而死。按时间计,北宋烈女24名,死于“靖康之难”者25名,则“靖康之难”的烈女人数已超过北宋总和,余73名皆死于“靖康之难”后的南宋,其中有29名死于宋末与蒙古人的战争。《宋史·列女传》记载的烈女只是冰山一角,但寥寥几笔仍能看出实况与写作者的心态。首先,试考察战争中被害女子死亡的原因,绝大部分都宣称是抵抗性暴力而死。烈女书写常见女人救公婆、丈夫和父兄,但无论如何,仍必须以死保贞。王袤夫妻被金人俘获,妻赵氏救夫被杀;荣氏救姑被贼执,“荣厉声诟骂,遂遇害”。丁国兵妻求盗释夫后自杀;绍兴初詹氏女以身赎家人命,待父兄走远跃水死。其次,试考察对妇女的加害者。令人意外的是,在战乱中妇女往往遭到本族男性的性暴力。《古今图书集成·闺烈部》所记战乱中死的74例宋烈女,遭金人或蒙古人性暴力的分别为6起与26起;《宋史·列女传》中死于“靖康之难”的10位妇女,倒有8例是被宋兵匪强暴杀害的。本族乱兵盗贼对女性同样残暴,要求女性为国殉节,便显得尤其虚伪。
 史林︱何谓“靖康耻”:性暴力对宋代社会性别观的影响(下)
文章插图
 史林︱何谓“靖康耻”:性暴力对宋代社会性别观的影响(下)
文章插图
图4 山西高平开化寺宋壁画图4为山西高平开化寺宋壁画中华色比丘尼变相局部。原故事说华色比丘尼先后三嫁,为强盗逼娶,皈依佛法方得救。与敦煌莫高窟的同题材唐画相比,唐画着重描写华色几次婚姻的不幸,而宋画将重点置于强盗逼娶的部分。经考证壁画绘于北宋,故事亦忠于佛经,而画面描绘出现实的情境:妇女上身半裸,面前放着被杀的婴儿,强盗成群结伙,翻墙入室。再次,试看烈女的出身。统计下来,烈女的出身主要还是平民。如上所述,遇难时上层女性未必更勇于誓死守贞,但史家在记载官宦之家女子时,表现出鲜明的士大夫荣誉观。如记师氏,不惜笔墨记其父师骥“政和二年省试第一”,在朝时如何刚正。师氏“骂曰:‘我中朝言官女,岂可受贼辱!吾夫已死,宜速杀我。’贼知不可屈,遂害之”。又死于贼张遇的荣氏,史官亦特别说明她自幼读《论语》等,故能舍生取义。强调烈女出身,应为激励士大夫家族的妇女。最后,细阅烈女记载的书写方式。其间常见“辱”与“死”二字,几乎每个故事都有大骂激怒敌方的桥段,或临死前有正义凛然的斥责,这与笔记所载的真实情形适成鲜明对照。史家强调的是:好女人应在被性侵之前自杀或被杀。这些故事喜欢渲染女性死时的惨烈,如项氏“断指而死”;贡士欧阳希文妻廖氏被“断其耳与臂”;还有许多被斩首、被充作军粮等血淋淋的记载,并强调惨烈牺牲都是女性自愿选择的,即女人必须及时以死保清白。这每每使人想起靖康之难的女俘。烈女书写又笼罩一层神异的色彩。如林老女遇害“越三日面如生”;王氏二妇为金人俘投江死,“尸皆浮出不坏”;又某烈女“尸所枕藉处,迹宛然不灭。每雨则干,睛则湿,或削去即复见,覆以他土,其迹愈明”。作者想说明烈女虽死犹生。由此可见,“靖康之难”是贞妇烈女激增的关键节点,战乱中的性暴力是导致妇女死亡的主要因素。士大夫提倡节烈观之影响“靖康之难”带来对妇女的性暴力,妇女的守贞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北宋末为赵氏殉死的士大夫并不多,对妇女贞节的提倡原带有激励士大夫的目的。南宋初,“有言用兵以来仗节死义者甚少,朝廷所以风励之有未至也,望明诏礼官,凡临难不屈死节昭著者,特赐之谥,使得垂名不朽,亦风励节义之一端也”。南康军有贤女浦,传说北宋女子刘氏誓不再嫁自沉江浦。汪革赋诗云:“女子能留身后名,包羞忍耻漫公卿。可怜呜咽滩头水,浑似曹娥江上声。”吕本中诗曰:“时经丧乱后,世不闻坚贞。烈士久丧节,丈夫多败盟。宁闻闺房秀,感义不偷生。穷荒礼法在,尚此留佳声。”陈亮亦在烈女传后叹曰:“呜呼!学士大夫遭难不屈者,万或一见焉,而谓女子能之乎!”然而,忠君的效果十分可疑,妇女的贞节观却得到加强。文献称北宋对贞烈妇女的旌表并不经常:自乾兴至治平五十年间义烈妇女仅十数人载于史,烈女“湮没而不传者盖有之矣。”南宋实行三年一次的旌表,马廷鸾曰:“应义夫节妇、孝子顺孙事状显著者,具明闻奏,加之旌擢,恩施甚厚,三岁一下,如寒暑之不移。”地方志载:宋观察使刘虎死,其妻王氏及子媳、孙媳两郝氏守节,三世节妇得到历朝的旌表。可见地方上已形成相应的制度。南宋以后所鼓吹的贞节观更趋于严苛。建炎三年春,乱兵掠临淮县,王宣妻 “曹曰:‘我闻妇人死不出闺房。’贼至,宣避之,曹坚卧不起,众贼劫持之,大骂不屈,为所害。”又绍兴九年,涂端友妻陈氏为盗所执,数日后族党出资赎归,陈曰“‘吾闻贞女不出闺阁,今吾被驱至此,何面目登涂氏堂?’复骂贼不絶,竟死之。”可见,社会舆论认为,被俘妇女已无贞节可言。陈亮所撰《二列女传》更耐人寻昧:永康大姓女杜氏,生而端丽。宣和二年(1120)冬,当地悍匪乘乱逼杜家交出其女,其家“言于女,女曰:‘无恐,以一女易一家,曷为不可?待我浴而出。’”这个故事令人想起靖康之难的皇室交易。 陈亮说,杜氏浴后妆毕从容就死,将套绳圈时才发现头冠太大,只好取下头冠,将绳圈挂在颈上,然后整发戴好头冠,再悬梁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