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钟书林丨陶渊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_原标题:钟书林丨陶渊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我们今天谈论陶渊明 , 每每简单地将其视为隐士 。其实 , 陶渊明的底色 , 并不是一位隐者 。从他少年时代的“猛志逸四海”(《杂诗》其五) , 到中年的“日月掷人去 , 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 , 再到晚年的“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 ,“大济于苍生”的济世热情 , 贯穿陶渊明的一生 。
每位青年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 并希望在社会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能 , 得到社会的认可 。青年时代的陶渊明也是这样 。诗人“总角闻道”(《荣木》) , 少年“游好在六经” , 植根于儒家学术思想土壤 , 崇拜孔子的“士志于道”(《论语·里仁》) 。他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 , 无乐自欣豫 , 猛志逸四海 , 骞翮思远翥 。”抒发了他 辅佐明君、立业兴邦的政治渴望和救世济民的用世思想 。其壮志凌云 , 不失侠客豪气 。“少时壮且厉 , 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 , 张掖至幽州 。”(《拟古九首》)渴望建功立业 , 英雄情怀跃然笔墨之间 。
二十九岁这年 , 陶渊明入仕为官 , 出任江州祭酒 。他怀抱着“ 奉上天之成命 , 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 , 生信义于乡闾”的美好愿景 , 秉持着“大济于苍生”的理想 , 开始实现其济世的猛志 。然而 , 官场不同于田园 , 初涉官场的体验给他的美好理想泼了一身凉水 , 于时急转身退 。《宋书》等记载的原因是“不堪吏职” , 只得“少日自解归” , 他受不了官场的种种束缚和折磨 。而其中缘故 , 陶渊明也曾略有提及 。其《饮酒》其十九:“畴昔苦长饥 , 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 , 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 , 志意多所耻 。”委婉含蓄地透露当时自己的心迹 。
诗词歌赋|钟书林丨陶渊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陶渊明像 资料图片
初仕的碰壁 , 让诗人不禁犹豫起来 。但他的政治热情和理想并没有消退 , 而且对未来充满希望 , 等待“良主”的出现 , 一晃六年过去了 。正踌躇立功的他 , 再次入仕当时的显赫人物——桓玄的军幕 。很明显 , 诗人将这次入仕作为见识社会、体察仕途的好机会 。在此期间 , 东晋政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桓玄与司马元显两大权臣之间你死我活的厮杀 , 全然不顾国家大局 , 陶渊明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入仕的愿望再次落空了 。统治集团上层人物所关心的不是救民于水火 , 励精图治 , 而是个人的私利 。陶渊明借诗言志:“商歌非吾事 , 依依在耦耕 。”虽然自己很想成就一番功业 , 但既然不能像宁戚那样干禄求官 , 那就再回归田园吧 。正当犹豫之际 , 他母亲去世了 , 就借此名义回到故乡 。
再仕失败 , 陶渊明确实对官场有点冷漠和厌倦了 。《和郭主簿二首》:“息交游闲业 , 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 , 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 , 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 , 酒熟吾自斟 。”诗中流露出闲适生活的自得与惬意 。不过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陶渊明济世的热情不减 。其诗云:“先师有遗训 , 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 , 转欲志长勤 。”在看到自己收获劳动成果的同时 , 不禁对世道表示忧虑 。所以 , 当守丧期满 , 年近不惑之时 , 他积极用世的激情再次猛烈迸发出来 , 《停云》《时运》《荣木》等系列诗歌 , 充分抒发了他这时期饱满的政治热情 。在《荣木》诗中 , 他以荣木喻人生短促 , 认为“晨耀其华 , 夕已丧之” , “先师遗训 , 余岂云坠!四十无闻 , 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 , 策我名骥 , 千里虽遥 , 敦敢不至” 。时不待人 , 功业未就 , 经权衡比较 , 于是选中了当时以整顿朝纲面貌而活跃在政治舞台中央的刘裕 。刘裕此时被拥为都督八州军事的镇军将军 , 陶渊明便出仕做了镇军将军参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