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等原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辩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许多家长觉得辛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必须服从自己 。这种观念应该改变,要把孩子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人 。
2、尊重原则 。家长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家长 。有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孩子有自己的观点或者申辩一下 , 就大声训斥 。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没有自己的观点 。
3、感情交流原则 。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有书你读,有饭你吃,有衣服你穿,还想什么?”但人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还有精神、情感的需要 。家长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家长就没话说 。长期下去 , 儿女和家长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尴尬 。
4、自由原则 。很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严 , 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发悲剧 。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
5、统一原则 。家庭的教育要和学校统一 , 否则孩子无所适从 。另外,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观念也要一致,否则孩子不知道听谁的,结果就谁的都不听 。
6、榜样原则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一定要做好榜样,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良的种子 。
7、信任原则 。谎言是从不信任中来的,如果你从孩子小时就很信任他,孩子就没有说谎的必要 。
8、宽容原则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经常犯错误 。家长应该宽容地对待,大可不必“小错大骂,大错木棒伺候” 。
9、鼓励原则 。家庭生活中,应当多鼓励孩子 。许多家长有个坏习惯,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便说:“是不是偷看来的?”当孩子成绩差时又说:“你从来都是这样差的 。”尽管是很随意的一句话,却大大伤害了孩子的心 。
10、方法转变原则 。教育方法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 。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全部教育法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准则,是制定和执行教育法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中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首先应与中国总体法的原则相一致,即教育法要以合宪原则、民主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法制统一原则等总体原则为指导,教育法的制定不能违背这些总体原则 。在此基础上,教育法又应反映教育的自身特点和规律,不能简单地用总体法的原则来代替 。因此,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法还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方向性
《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这一规定既指明了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性质,又指明了我国教育应当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 。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包含着依法约束人们在教育活动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法》第七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这一规定体现了中国教育法在坚持教育的方向性原则时,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的高度重视 。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 。教育应当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作出贡献 。然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只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人类文化还包括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 。这些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只有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因此,教育还要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 , 成为我国人民奋发向上、团结奋进的深层文化动因 。
公共性
(一) 教育公共性的含义
《教育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法之所以要确立教育的公共性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教育事业是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共同事业 。从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看,教育不仅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还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素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而,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 , 也是全社会、全人类发展的共同需要 。
第二,个体发展的活动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 。教育活动作用于每一个受教育者,每一个受教育者又将自己的行为反作用于社会 。因而,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体活动也就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成为整个社会活动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
第三,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教育工作是培养个体的具体行为,它虽然对于个体而言是谋生的手段,但对于整个教育事业来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教育公共性原则的体现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法》第二十五条第三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这说明,教育法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在中国境内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都应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坚持教育要符合社会的公共利益 。
第二,《教育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 这一规定要求教育要对国家、人民和社会公共利益负责,保证教育制度的正常运转 。
第三,《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汉语言文字是我国普遍通用的官方语言文字之一,也是国际认定的联合国工作语言文字之一 。因而,将汉语言文字规定为我国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 , 能够满足我国大多数人和地区的教学需要,也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允许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 这既是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又给予其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因此,在教学语言文字上的法律规定,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
平等性
教育的平等性原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
《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这一规定确定了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原则 。
【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一般包括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受教育过程上的机会平等和受教育结果上的机会平等三个层面 。
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是指每个公民在入学机会上享有平等的权利 。《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规定,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明确了公民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性 。《教育法》第三十六条中也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 。
受教育过程上的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获得教育条件、教育待遇等方面的平等权利 。对此,《〈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和《教育法》都作了相应的规定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八条规定了实施义务教育,应当为适龄儿童和少年提供的受教育的基本条件为:“(一)与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二)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的师资来源;(三)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按照规定标准逐步配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同时,还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办学单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 。”《教育法》第四十二条中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
受教育结果上的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后 , 有获得学校和社会公正评价的平等权利 。这种平等主要体现为学业成绩和品行评价上的平等、进一步求学机会上的平等、就业机会上的平等等 。《教育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第四十二条第(三)项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 , 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 。
(二)扶持特殊地区和人群教育原则
受教育机会平等在实践中的体现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 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这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 。针对我国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状况,教育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尽快实现教育的平等性原则 。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 教育法则规定国家对这些地区及人群给予特殊的帮助和扶持 。《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这些规定有利于保障教育的平等性原则的实施 。
此外,女童、流动人口子女、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也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
终身性
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迅速发展 , 以及知识的爆炸性增长 , 为终身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 。谁都不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获得终身享用的知识,因此 , 必须不断学习以补充能量 。
终身教育认为:在现代科技、现代生产、现代社会条件下,既有必要也有可能打破人的一生中仅限于青少年时期的正规学校教育 , 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 。为实现终身教育,要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这些教育既包括或多或少有组织、有计划的正式教育,也包括任何场合中的、自发性的非正式教育;既包括胎教、幼教、普教、高教,也包括职教、成教及继续教育和回归教育;既包括就业、生计教育,也包括老年、闲暇教育等 。只有不断地建立和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促进它们的相互沟通和衔接,才能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进而保证终身教育的顺利实现 。
请点击输入描述(最多18字)
- 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全面发展教育
- 桂鱼应该怎么养_桂鱼的养殖方法
- 三方协议本应该交给学校的那份教给了公司,结果导致两个弄反了,请问有影响吗?
- 西昌培优教育机构怎么样啊
-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
- 装修洗衣房应该注意的几项注意事项?
- 教育目的是什么啊?
- 海南大学农艺教育是否属于农业类
- 老师如何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
- 喝酒后是喝白开水好还是喝茶叶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