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中的避讳文化 讳组词


名字中的避讳文化 讳组词

文章插图

名字中的避讳文化 讳组词

文章插图
近段时间,不少起名的家长在给孩子取名时,往往会问到一个问题:孩子的名字与长辈相同了,是不是犯了什么忌讳?其实,这是受中国几千年汉字避讳的文化心理的影响 , 要不要避讳 , 怎么样避讳 , 我们先来看一看在中国传统当中的避讳文化,由此也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
一般说来,避讳有三种:忌讳、憎讳和敬讳 。
1.忌讳:出于未知迷信或畏惧心理而忌用,禁用凶险、不吉利的字眼或者谐音的,这是忌讳 。
比如,古代吴国人讳言“离散”,称“梨”为“圆果”,称“伞”为“竖笠”等 。
2.憎讳:出于对仇家、鄙夷之人或特定事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讳言、讳用其名的,这是憎讳 。
比如:唐肃宗憎恶安禄山,改易了带“安”字的郡县名,安定改为保定,安化改为顺化,同安县改为桐城 。
北宋南迁之后,因憎恨金人入侵 , 皇帝遇到“金”字,均写成“今”字 。
明朝人恨元朝人,于是憎讳“元”为“原”,元来就成了原来 , 元籍变成了原籍,沿用至今 。
3.敬讳:为了表达对尊长的尊重,书写言谈时,遇到君、父、长、上名字中的字 , 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而时用别的字代替,或委婉地表述出来 , 否则就被视为不懂礼数,这是敬讳 。
比如,在东汉时,比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当时人们便将“秀才”改为“茂才” 。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成语也来自避讳,因为宋代一个州官叫田登,全州讳“灯”为火 , 上元节的时候(有放灯之习俗),州府发文件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
“诗圣”杜甫一生写了近三千首诗,涉及诸多题材 , 但因其母名海棠,为了避母亲讳 , 他寓居海棠颇负盛名的四川多年,却从未写过关于海棠的诗句 。
在传统中 , “敬讳”遇到的比较多,随着历史的进程,也发生了系列变化,衍生了不同的避讳,显得过犹不及了 。
正讳:敬讳之初,但避君主、上司、父祖、尊者、长者、敬重者之名及名之相同字而已,即所谓正讳 。
名字中的避讳文化 讳组词

文章插图

避嫌名:三国以后,开始有连与名音同、甚至音近之字也回避的,即所谓避嫌名 。
比如:隋文帝的父亲讳“忠” , 凡郎中皆去“中”字,凡“中”字,皆曰“内” 。
晋朝羊祜(音户)为荆州守 , 州人讳其名,皆称户为“门”,又改“户曹”为“辞曹” 。
才华横溢的“诗鬼’李贺,因为其父名晋肃,李贺为避讳“晋”之“嫌名”,一生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终生不得志,27岁郁郁而终 。
后世讳避嫌名的风气愈演愈烈,至宋颁布文书令,竟有一帝应避嫌名超过五十字的 。宋高宗名为赵构 , 于是和“构”字同、音同的“够、购”等50多字均在避讳之列 。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 , 当时为官,官名是“太子詹事”,因为其父名“泰”,为避家讳而辞官 。苏轼的祖父名“序”,所以苏轼为文作序的时候,只能改用“叙”字 。
在北宋时代,有一个人叫刘温叟,其父名“岳” , 所以他不游览五岳,为了避讳“乐”之嫌名 , 他又终身不听音乐 。这个真是太执着了 。
更为惊讶的是,避讳也影响了升官发财,晋朝规定:祖上与官职同名,皆得改选 。《唐律》:“诸府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同居之者,徒一年 。”官位与祖父名相同,如果不遵守,查实了还得流放一年 。
避偏讳:对于除了姓,有两个字的名字,先秦时也只须避免二字连用,无需字字避讳 。
比如:孔子的母亲,姓“颜”,名“徵在”,孔子只要“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均不为犯忌讳 。
但到了唐代,二字之名,也必须避“偏讳” 。
唐太宗名李世明,唐高宗便将“民部尚书”改为“礼部尚书”;“观世音菩萨”也成了“观音菩萨”;在修历史的时候,将“世”改为“代” , “民”改为“人 。”
到了清朝,避讳制度愈演愈烈,上演了“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等诸多文字狱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