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课程标准,落实古诗文教学( 三 )


“诵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理解与懂得,而且还在于熟悉 。”
初中生的记忆力的发展正处在顶峰时期,背诵文言课文对一般初中生来说并非难事,让学生记下一些有价值的古代诗文作品,不要求他们完全理解正是适应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的正确方法 。确立这样一种观念,我们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精讲多读,才能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将古诗文的教学落到实处 。
事实证明,诵读古诗文正是学习古诗文的最佳途径,这其中朗读尤为重要,我们知道光靠听讲,是学不好古诗文的,光靠浏览,而不出声的诵读,也是学不好古诗文的,文章是书面化的语言,书面语言的根源是口头语言,写文章给人看,就等于说话给人听,可以说,默读是在听作者说话,而朗读则是置身作者的地位用自己的口代替作者说话,将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语言渐渐地好像就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读文章不是读一两遍,而是要反复多次地读,靠朗读来揣摩,领会,靠背诵来记住 。经过熟读,作者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才可能被消化吸收,并且逐步形成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
由于年代久远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掌握文言文的特点确实不易,但是文言文中的绝大部分字,学生是可以读出来的,不理解的词可以通过工具书来解决,因此,诵读课文不是过高的要求 。
我们是把古诗文的优秀作品作为朗读对象的,这些作品蕴含了对人格智慧、历史文化素养及文学造诣的有益影响,虽不能收一时之功效,但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这些作品当然值得学生反复朗读 。
而背诵正是反复朗读烂熟于心的结果,即所谓“熟读成诵” 。这其中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时一次完成,我们不提倡完成任务式的硬背,而是应多在朗读上下功夫,这项工作在课堂上要多做 。学生一时背不上来也不要紧,只要能流畅地朗读就有办法,实验证明,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一刻钟左右的课文朗读之后,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上课的注意力也更集中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身心达到宁静和平衡,智慧潜能得到开发,学习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
当然,朗读古诗文还有许多准备工作是要先完成的,比如基本节奏、句读要把握好,有时教师还必须范读,带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到学生的朗读已经非常流利的时候(这里指的是学生个别朗读而不是齐读),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差不多有望达成了 。
对于部分学习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还应引导他们自己去选择课外的古文诗歌去读去背 。不必局限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那些篇目 。
诵读方式还有很多,指导的方法各不相同,我们认为古诗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就是希望老师们围绕学生的读来授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提高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并背诵一些名篇佳作 。可能会有些篇章,学生自己的鉴赏力不够,还看不到文章的好处,但只要能背诵不忘,就要相信他们今后自然会懂 。
四、以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首先要说明,以读为中心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的讲解,围绕适当的教学重点,对某些对课文理解起关键作用写作背景及表达方式,有时也确实需要讲深讲透,这样学生在读的时候才能读出味道,背下来的内容才能记得牢靠,只要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讲多讲少也并不存在量的限制,古诗文的教学并非一定得遵循固定的教学模式,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在深钻教材,切实把握重点、难点,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提下还可以有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要遵循的教学原则 。
这里提到的以读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正是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前提下实施的,主要可以分以下五步进行,也可以适当交叉穿插:
1、导读:
教师对文言课文作导语性的介绍 。目的是使学生对作家作品及写作时代有一个整体的映象,并对文章的妙处产生探究的兴趣 。要注重概述作品的人文性因素,体现文章的审美价值;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以设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
2、范读:
教师具备朗诵的素质非常要紧,备课时还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反复吟诵,读时要注意轻重缓急,并与文章的内容相呼应,要搞清楚节奏停顿与意义和情绪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领略课文的美妙,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
在这里读是师生双向的,学生也可以范读,范读应与带读、辨读交替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