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一次战役的经过:将士们身披犀甲 , 手持吴戈 , 人人奋勇争先 , 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 。只见战旗遮盖住太阳 , 战鼓震天动地 。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 , 双方战车交替 , 车轮深深地陷入泥土中 , 四匹马挣扎着 , 还是拉不起来 。由于敌军众多 , 我军伤亡惨重 , 左侧的边马倒下了 , 右侧的边马也被兵刃杀伤 。壮士们身佩长剑 , 腋夹秦弓 , 捐躯于寥廓超远的疆场 。
诗人热烈地礼赞道:英雄们真是意志刚强、武力强大 , 身虽死而志不可夺!他们死而有知 , 英灵不泯 , 在鬼中也是出类拔萃的英雄!
背景介绍
此诗是屈原在民族危亡年代所作 , 爱国主义精神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全诗极写卫国壮士在战斗中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 讴歌他们为维护祖国尊严、解除人民灾难而献身的精神 。慷慨悲壮的歌唱 , 不仅寄托了对阵亡士卒的哀思 , 而且表达了诗人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激情 , 有力地说明 , 诗人和人民大众爱憎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
艺术手法
全篇着力描写了复杂、壮阔的战斗场面 , 将战场上的静物如“吴戈”、“犀甲”、“长剑”、“秦弓”以及战车、战马、战鼓、战旗等 , 都进行了动态的描写 。诗人运用富有特色的“操”、“被”(披)、“蔽”、“躐”、“殪”、“霾”(埋)、“援”、“击”、“带”、“挟”等单音动词 , 分别描摹士兵的装束、动作、士气和战斗的进程 , 传神地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本色 , 渲染了战争的残酷 。栩栩如生的描写 , 为最后四句点晴式的议论文字做了极为形象的铺垫与展示 。
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性 , 在全篇整齐的尾带“兮”字的句式中 , 有些句内采用对照映衬的手法 , 从两方面把意思表达得完整而深刻:“左骖殪兮右刃伤” , 表现了在敌众我寡形势下 , 我方付出惨重代价;“出不入兮往不返” , 说明了战士们慷慨出征 , 义无反顾;“首身离兮心不惩” , 写出了烈士们身虽死而志不屈;“诚既勇兮又以武” , 从精神和武艺两方面评价烈士的勇敢和善战;“身既死兮神以灵” , 赞颂壮士虽死 , 英灵不灭 。为了求得形象的精确性 , 诗人用最贴切的语言刻画事物的情状 , 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艺术表现力是多么惊人 。
《国殇》是爱国主义的壮烈诗篇 , 内容悲壮 , 现实感强 , 风格雄浑、刚健 , 具有崇高而壮丽的阳刚之美;布局谨严 , 阔大 , 以短小的篇幅写出了大场面 , 大气象 , 成为传颂千古的名作 。
同舍生皆被绮绣中的通假字和通假字的意思同舍生皆被绮绣中的被是通假字 , 同披 , 通假字 , 穿上的意思 。与之用法相同的是“操吴戈兮被犀甲”《楚辞.国殇》
当余之从师也的之用在主谓之间 , 作为结构助词使用 , 没有实际意义 , 古文中很常见 , 比如捕蛇者说里“悍吏之来吾乡”;庖丁解牛里“臣之解牛时” 。很多 , 不做赘述
全句意思是和我住在一起的求学的人都身穿着华丽的衣服
生可以理解为学生或求学的人
平原忽兮路超远有没有通假字平原忽兮路超远有没有通假字 , 它的上一句“出不入兮往不反”中含有通假字 , 反通“返” , 意为返回 , 返还 。
出自:《九歌·国殇》屈原〔先秦〕
天时怼兮威灵怒 , 严杀尽兮弃原野 。
出不入兮往不反 , 平原忽兮路超远 。
翻译:杀得天昏地暗神灵震怒 , 全军将士捐躯茫茫原野 。将士们啊一去永不回还 , 走向那平原的遥远路途 。
赏析楚国灭亡后 , 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 , 亡秦必楚 。”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 , 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 , 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 , 从此意义上说 , 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 。
- 2020年高考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 伯牙鼓琴文言文翻译
- 文言文翻译中常见的错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及口诀
- 王冕僧寺夜读文言文翻译
- 曹操杀华佗文言文翻译 曹操杀华佗的真实历史故事
- 义犬报火警文言文翻译
- 共工触山的故事内容 共工与颛顼争帝文言文翻译
- 陆象山少年时文言文翻译
-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全部虚词
- 文侯与虞人期猎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