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是:“致良知,心即理也,知行合一” 。王守仁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 。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王守仁的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作者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
阳明学,通常又称作王学、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的儒家理学 。元代以及明初以来流行的理学强调格物以穷理,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 。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
王阳明的心学主要内容是什么?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
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 。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 。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 。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
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
王阳明生平简介
王阳明一般指王守仁,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 。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 。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 。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 。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内容:
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
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 。心之所达,理随心至 。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 。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 。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 。心就是心,理就是理 。
扩展资料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
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有《王文成公全书》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守仁
- 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有哪些
- 广西南宁医科大学的地址和邮编急
- 女生学什么技术好
- 什么锤子理论
- 详细近义词和反义词 小学一至五年级上册学的近反义词
- 工科数学分析和高等数学的区别
- 什么叫单位正交基底
- 关于科学的小资料
- 关于科学的成语要7个
- 关于计算语言学的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