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金山嘴为什么是禁区( 三 )


3)海蚀凹槽主要发育于高潮线附近(图版Ⅳ-5),深浅不一 。分布在现代海平面之上不同高度岩壁上的古海蚀凹槽表明地壳曾发生间歇性的上升运动 。沿着不同方向的区域性节理发育许多海蚀沟,彼此纵横交错 。海蚀柱和海蚀礁石也是发育较多的海蚀地貌,是由波浪破坏基岩造成岩石垮塌后残留下来的岩柱,矗立在波切台之上 。通常较高的孤立岩柱称为海蚀柱,较矮的呈簇状者称为海蚀礁石 。海蚀穴是波浪拍打岩壁后形成的孔洞,常分布在海蚀崖上 。金山嘴基岩海岸发育很多形态不同、大小、高度不等的海蚀穴 。海蚀崖现象也很普遍 。波切台是波浪剥蚀基岩海岸所形成的向海洋方向缓倾斜的平台 。金山嘴海岸的波切台尚未发育到平衡状态,表面分布着高低、大小不等的海蚀柱、海蚀礁石和剥蚀产生的岩块等 。值得注意的是北戴河基岩海岸存在3级不同高度的古波切台,即3级海蚀阶地,它们分别高出现代海平面2~5m(Ⅰ级)、12~15m(Ⅱ级)和19~22m(Ⅲ级),这是在新构造运动时期北戴河地区地壳发生3次上升运动的记录(王家生等,2004) 。
4)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晶洞构造并分析其成因,测量节理产状并说明节理在基岩海岸海蚀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统计海蚀地貌的类型并说明其成因 。
重点与难点:
1)波切台的识别与分级 。
2)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
时间:60分钟 。
思考题:
1)根据节理产状的统计分析,说明金山嘴海滨的构造变形特征 。
2)不同高程的波切台说明什么地壳运动特征?
No.34
位置:一线天及其东侧 。
意义:岩性和伟晶岩脉、包体观察点 。
观察内容:
1)岩石特征 。
2)伟晶岩脉和包体 。
教学内容:
1)金山嘴地区的主要岩性为灰白-浅灰黄色中粗粒花岗岩,然而,此处却为灰色粗粒变花岗闪长岩 。变花岗闪长岩为变余中粗粒结构、似斑状结构,片麻状构造,片麻理产状为145°∠64°;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含量>60%,钾长石约10%,石英约15%;暗色矿物含量约15%,以角闪石为主 。变花岗闪长岩分布面积较大,平行片麻理方向展布,与金山嘴主要岩性花岗岩不谐调,可能是一个大包体(捕虏体或岩浆包体) 。
2)在片麻状变花岗闪长岩中发育暗灰色的闪长质包体,椭圆状,片麻理发育,与寄主岩变花岗闪长岩的片麻理产状一致,说明两者同时遭受了变质-变形作用 。包体边部发育细粒边,属于淬火结构,暗示岩浆混合作用特征 。在变花岗闪长岩中,伟晶岩发育,主要为石英伟晶岩和微斜长石伟晶岩,局部可见石英-微斜长石伟晶岩脉右行切错闪长质包体(图版Ⅳ-6) 。
重点与难点:
1)岩石性质识别与描述 。
2)包体类型判别 。
时间:40分钟 。思考题:
1)金山嘴主要岩性为灰白-浅灰黄色中粗粒花岗岩,此处却发育灰色变花岗闪长岩,这说明什么?
2)此处发育几种岩石类型?它们能说明什么?
No.35
位置:一线天至南天门 。
意义:海蚀作用、海岸沉积和海洋生物观察点 。
观察内容:
1)海蚀地貌 。
2)滨海带沉积作用 。
3)滨海带海洋生物 。
教学内容:
1)在基岩海岸,海岬以遭受剥蚀为主,海湾大多发生沉积作用 。点处基岩海岸沉积物以粗大砾石为主,拍岸浪造成的坍塌岩块基本上就地堆积 。波浪折射作用使海岬部位波能集中,水动力较强,沉积物大多比较粗大,个别粗大滚石直径>1m,总体上大小混杂(分选差),棱角分明(磨圆差),常形成砾滩,砾石成分基本上为海岸基岩的岩性(花岗岩、伟晶岩等) 。点处砾滩中夹沙滩,有些沙体构成岸上沙坝或沙堤,发育斜层理和波痕 。海洋生物死亡后被海水搬运到岸边沉积下来,形成贝壳滩,局部形成贝壳堤 。
2)金山嘴基岩海岸潮间带的海洋生物相当丰富,大多固着在基岩表面,并且有良好的分带性 。藻类、鹿角菜、海白菜和海葵等分布于下部;牡蛎、帽贝、锈凹螺、荔枝螺、紫贻贝等大致位于中部;海蟑螂(图版Ⅳ-7)、藤壶、短滨螺和黑偏顶蛤等位于上部 。实际上各带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而是逐渐过渡 。总体上反映了随着波浪动能增强,生物种类的固着能力或抗冲击能力增强的趋势 。除了上述海洋生物之外,褐藻、红藻、刺松藻、苔藓虫、石龟、有孔虫、介形虫和多毛类等生物也常生活在基岩海岸中 。另外,螃蟹经常活动于岩石缝隙间,而鱼、虾、海星等主要生活在较开阔的海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