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最不同于其他商业片的地方在于不兜弯子,不作弄观众,敞开了让观众看,它给人的感觉接近于受众站在一条铺满了银杏叶的街道上停留,一位老婆婆不声不响地为受众把街道从头扫到了尾,她一直是那个频率,受众看着她扫完了,走了 。至于受众自己得到什么,她是不在乎的,所以纵然黄金时代中强烈的话剧感和文学味让整个节奏变得徐缓,但是观众也不能指出其中哪一处是拖沓的,不能谴责哪一个部分是毫无意义的多余的,事实上它非常工整和隔离 。
如何评价许鞍华的电影《黄金时代》?这是一部文学性强于电影性的影片,看的时候如在读一本有画面的书 。故事将萧红的主要经历尽皆交待,并且采用了倒序手法,将整体基调定好,在段落中反而不去煽情 。在制作上,美工极出色,还原了老哈尔滨的东方巴洛克风 。许鞍华,算是时至今日为数不多还在坚持认真拍电影的导演 。许鞍华很努力,但有些东西不是通过阅读通过丰富的艺术体验就能够去抵达去理解的,这需要相似的灵魂强度 。不过说归说,作为乱世才女的资料片,本片是值得一看的 。汤唯还是一如既往的美美美 。
如何评价电影《黄金时代》1
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昨天看了 。拍得挺客观,没有过多煽情或评判,如她自己所说的:力图接近真相,呈现萧红的一生 。
但还是很失望,因为装 。整个观影过程中,你几乎能感觉到许鞍华那张老脸,在镜头外的某处,真理在握似地叨叨: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尝试,要摒弃商业电影的浮华,反映更真实的人性,做到......
可,目标与作品是两回事,正如眼高和手高是两回事一样 。
这是一部文青才有福消受的电影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它是挑观众的,如果你不是萧红迷,没有萧红七七八八的八卦打底的话,极容易在紊乱的电影语言中,找不着方向,生出莫名其妙的被耍感 。
当然,宅男们若是去影院泡妞,那真真是极好的,在几丈开的屏幕下,专心致志表忠心:唉,贱人就是矫情,你却连放屁,都有一股久违的清新 。
和我同去的人,也是个非文青,对萧红不了解,3小时就在一头雾水中度过 。不断问我,为什么这里突然这样,这是谁,这是怎么回
事......他被许大妈搞得很挫败,几乎要抓狂 。于是我成了片方的义工,为电影未尽的事业,作善后工作——用足以迷死奥巴马、放倒奥特曼、融化奥利奥的
嗓音,在疙疙瘩瘩的剧情里,为他指路铺桥,猜测那些转折和变奏,到底在打什么小九九 。
《黄金时代》在表达上创了新,它将顺叙、倒叙与插叙杂糅于一体,对白、旁白与独白混集于一身 。主线是萧红的一生,但时空不时置换,一会插叙个情节,一会又从几十年后开始倒叙,借一个人的嘴巴,来补叙当前 。
这就是对纪录片矫揉造作的模仿了 。
和纪录片一样,伪纪录片《黄金时代》也用了大量亲友访谈、史料式镜头、信件复述、人物自述等纪录片摄影手法,构建事件,试图以假乱真 。但亲历者和回忆者都是演员,创作方式又是剧情片的,搬演、再现、仿拟甚至虚构,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
往往一段情节正在行进,忽然卡住,然后不知打哪冒出一人,闯入镜头,木着脸,开始评述那年那月那女人,硬生生把你拉出戏 。妈蛋,这就是典型的不好好说事,与能力无关,与诚意有染 。
再者,它徒有纪录片的结构,又没有纪录片的自然、客观、公允,以及对大局的控制——时代、人物、文学,都成了模式化的背景,归根结底,讲的还是萧红的性 。
这正是萧红的悲哀,她一生主动选择噩运,将自己放逐于凶多吉少的未知,无非想作自己人生的主,不至于被设置,不至于成为男权社会的消费
品 。不想到了今天,她的身体、交际和私生活,仍然比她的才华,更能吸引大众,更能代表她的价值 。哪怕是对女性极具悲悯情怀的许鞍华,也未能逃脱 。
《黄金时代》原是2014年我最期待的电影,因为萧红,因为汤唯,也因为许鞍华 。没想到竟是这样 。那天影院的人极少,开演半小时,有人开
始退场 。一个多小时后,影院则干脆走得空空荡荡,只剩下我们俩,顽强地钉在红皮椅上,对抗着许大妈的罗嗦无逻辑,也对抗着期待我们早点离场好收工的影院工
作人员 。
我很理解观众的离席 。电影不好看,加上显而易见的装叉,和不合时宜的呓语式独白,使之成了一场漫长的自嗨秀 。到最后,我忍不住刻薄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