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黄金时代( 三 )


女性的解放,不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其前提就是自我独立 。
天涯与豆瓣上,总有一些女文青发长帖,说辞职去旅行,花了几百块,从海边逛到城堡,从雪山飞到沙漠,一路艳遇,一路留下故事 。但我们都心知肚明,像这种旅行,如果不张开钱包,必然要张开大腿;如果不刷卡,必然要刷逼 。
萧红也是 。她与萧军见面的第一天,就和他上了床 。那时萧军有家室,而她正怀孕七月 。女人一旦经济与人格不独立,就容易慌不择食,任何一个男人靠近她,她都会像一只八爪章鱼,将他牢牢抓住 。甚至,为了身无挂碍地依赖,她把亲生女儿遗弃 。
这样的解放,只是一个雄纠纠的口号,归根结底,还是奴隶,还是男权的玩物,还是没有自尊自爱自立,还是靠着性别去赚生存,和女性解放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
因为不独立,再后来与端木一起生活,萧红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呵护,和尊重 。
记得靳以有一回去看她,她正在写鲁迅回忆录 。端木在睡觉,听见说话,一面揉着眼睛,咕嘟爬起来,一面略带一点轻蔑的语气说:“你又写这样的文章,我看看,我看看.......”他果真看了一点,便又鄙夷地笑起来:“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
三从四德固然让人讨厌,被设置的婚姻也令人反感,平庸乏味的生活都想逃离 。但是,在你被自由、独立与解放之类的大词鼓吹得头晕脑胀的时候,请冷静想一个问题:倘若你离开了,你真的能养活自己吗?
如果没有自食其力的本领,和自我健全的责任担当 。那么,你很可能就是另一个娜拉 。出走之后,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
萧红没有回来,于是,她便堕落 。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从一种攀附到另一种攀附,从一种被弃到另一种被弃 。
又或者说,她其实回来了,从男权的世界出发,又回到男权的世界,靠做或长或短的性奴,维持自己短暂的生命 。
如何评价黄金时代?如果是一部纪录片的话,《黄金时代》可能会收获不少掌声 。但作为一部电影,尤其是人物传记电影,我不愿意过于赞誉 。
因为这部电影,我了解到萧红这样一个作家 。战火频仍的年代,所有人都忙着保家卫国,参加战争 。那个年代的作者大多忙着学术、教学,或者创作战争文学 。而《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她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崇尚自然 。
她在世时,有人嫉妒她的才能,有人诟病她的作风,有人赞美她的性格,有人疼惜她的辛苦 。她死后,所有的诋毁都消失于尘埃,留给后人的是她的故事和温柔 。所有人都在控诉世界时,是她在写美好的回忆,走在别人的对面 。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惊叹于这个弱女子的坎坷,于是去找了她的作品和其他人写的传记 。
电影中有提到,写饥饿的人有很多,但没有一个人写的像萧红那样真实 。她的《生死场》写的触目惊心 。如果你看过《1942》,就会明白 。
她的《呼兰河传》记录了她从童年时代的回忆,小时候和爷爷之间的故事,农村里的“跳大神” 。她以孩童的目光凝视过去,简单的故事,也许是那个时代的清泉 。
好了,对于她的文章和传记言尽于此 。简单说一下电影 。
一、时间过长 。
一般的电影长度一般在八十分钟到一百二十分钟左右,私以为一个半小时最佳 。《黄金时代》共178分钟,将近三个小时 。
作为一部文艺片,它注定了“叫好不叫座” 。文艺片本来就不容易大卖,一般观众花钱去电影院看电影,都是图个热闹,想要开开心心的看故事 。没有谁喜欢在电影院里看三个小时的别人生平事迹吧 。
它不同于《魔戒》,《魔戒》即使篇幅冗长,可气势磅礴,场面恢宏,观众乐意买单 。《黄金时代》用三个小时,不咸不淡的语气,不死不活的讲述一个也许你根本不知道是谁的人的生平 。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看完的 。
二、故事线混乱 。
整个故事就是通过萧红的一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悲哀,中间穿插战争 。通过一个文人的悲哀反映出整个时代的悲哀 。
面对战争,文人失去创作环境,想来也是悲哀的 。
萧红的时间线大概是:汪恩甲——表哥——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 。
整体上的大时间线是没问题的,各个人物关联在书籍资料中都有迹可循 。让我觉得怀疑的是,其中的细节 。比如说,萧红的朋友们出场顺序混乱,东评论一句,西折腾一句,有时候对不上 。在萧军和端木蕻良的故事切换时,转换的极其不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