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成效地 5大需求 产品化思维 如何落地( 四 )


4. 用户使用场景当有了用户需求场景分析后,往往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用户使用场景来指导产品设计 。
顾名思义,使用场景是有了某个产品、某个功能后,客户怎么与该产品或功能通过怎样的交互来完成目标 。
还是用一句话阐述:“某某角色(who)在某某时间(when)某某地点(where)出于某种动机(needs)采取了某某方式(how)解决了问题” 。
使用场景最关键的是将每个操作路径梳理清楚,最好能通过流程图来描述业务流程,从而达到精简的目的,而在流程的最后,一定是用户能够完成最终目标 。
举个例子,IOS 系统来电界面实际上在处于不同的状态时,会有不同的交互展示 。
锁屏状态:某某用户(who)在被拨打电话的时候(when)处于锁屏(where)状态出于防止误触的动机(needs)采取了滑动展示(how)解决了问题” 。
应用使用状态:某某用户(who)在被拨打电话的时候(when)处于使用(where)状态出于防止被打扰的动机(needs)采取了横幅展示(how)解决了问题” 。
可见,不同的用户使用场景决定了产品设计的是否好用,产品经理需要借助场景化设计,引入使用场景概念将需求从需求场景到使用场景来精细化产品设计,考虑的场景范围越广,同一个功能在不同的场景下具有不一样的交互方式,这也诠释了极致用户体验 。
五、死磕价值:产品经理考虑边际量在经济学上,对于交易的阐述,是指理性人在预期收益大于机会情况的情况下才会做出交易行为,且人的主观行为过程必然包含对预期得到什么、付出得到什么的思考 。
“世界上不存在等价交换,交易创造价值” 。
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绝对的理性人,但是人们也会考虑效用和成本 。产品经理的一大职责就是促进产品与用户之间交易,只有完成了交易,最终使双方受惠 。
边际量可以拆解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所有产品诞生都是都是一个从 0 到 1,再从 1 到 N 的过程 。因此,“边际”的意思就是“每多一个”或者“增加的增量”,边际成本就是每增加一个量要产生的成本,边际收益就是每增加一个量所带来的收益或效用 。
举个生活中典型的例子会更好理解,在诸多快消店有可乐免费续杯的服务 。

产品思维成效地 5大需求 产品化思维 如何落地

文章插图
看似消费者大赚特赚,享受固定价格下的无限可乐 。实际上,可乐这玩意,第一杯第一口永远是喝的最爽的,即收益最大,接下来的任何一口可乐,都会减少收益,遵循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而每一口可乐的另一面,会带来饱腹感,肚子容量有限,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
因此,也许当消费者喝了一个中杯可乐后,大多数已经没有任何欲望想要继续续杯 。因边际收益原理,商家通过诱人的边际量设计未付出多少成本反而吸引了更多消费者 。
除了生活中的一个案例,其实在任何规模效应的行业都存在着边际收益原理,比如我所在的云计算行业,公有云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共性特征,在企业前期会有巨额的重资产投入,比如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在中期目标都是朝着规模效应和发展增值服务前进,寄希望于在后期能够实现规模利润 。
规模效应的本质是随着资源池规模的增长,服务一个客户的边际成本会趋向于 0,但是当客户规模不足时,固定的资产则会使成本过高导致严重亏损 。
所以,企业会考虑边际量,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之间寻找平衡 。
当产品经理把边际量运用在产品设计时,就能理解创造一款产品为何常说 MVP 最小可行版本方式进行验证 。这里其实也潜藏着边际量的考虑,只有当一个产品前期投入成本足够小时,哪怕所能产生收益不多,也能使之间的差距尽可能的少 。
因此,构建最简洁的可用的产品往往能带来更低的试错成本 。
此外,产品优化的本质为了通过增加效用或者降低交易成本来促进交易,比如为产品增加新的功能或新的特性,或者优化性能、路径和动效,任何一项优化都需要考虑边际量 。
产品是面向未来的,在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时,定性定量都只是预期价值 。所以,往往以最小 MVP 可行版本进行发布是一个可以遵循的准则 。
同样,在做功能迭代时,产品经理也应考虑边际量,我非常认可一句话:“不要让完美成为更好的敌人” 。
作为产品经理,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理所当然,只有不断追求细节完美才能打造完美产品 。但是,交付手中有的,而非脑中想的 。当追求完美反而使此时已经变的更好的产品只有成本没有收益时,反而非智者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