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与拼多多的618会战:不可避免的“修昔底德陷阱”( 四 )


分析:无从计算代价的胜利
在这一轮“二选一”竞争之中 , 阿里的竞争策略有效吗?
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没有大规模的“二选一” , 此前以飞速狂奔的拼多多 , 一定会借势618继续攻城掠地 。中国消费者积蓄了一整个冬天的潜力和热情 , 是任何电商平台都必须争夺的优势资源 。
从短期结果来看 , 阿里巴巴无疑取得了与行业地位相匹配的胜利 。今年618期间 , 天猫平台上百个品牌成交超去年双11 。阿里的铁骑和拼多多的主动后撤 , 造成了一个足以让阿里骄傲的结果 。在一些公关稿中 , 已有自媒体宣布 , “618变成了阿里的主场” 。
不过 , 不计算代价的胜利是没有长期战略价值的 。
取得这一战绩 , 建立在阿里巴巴史无前例的控制力基础之上 。要求如此众多的中小品牌商成为“二选一”的炮弹 , 既是过往优势资源的积累 , 但同时 , 也存在透支未来商誉的危险 。在这场战争中 , 不少两条腿走路的中小品牌商被强行“卸掉”了一条腿 , 这种巨大的损失和怨言 , 不可能被一方的成绩所掩盖 。
阿里怀着正面对战的意图投入重兵进行绞杀 , 是希望通过史上最大规模的“二选一”动摇拼多多的根基 , 让弱者更弱 。但是 , 很显然这样的绞杀并没有动摇拼多多的根基 。
问题何在?阿里一位高层曾对媒体评价 , “拼多多把自己看成是第二个淘宝 , 但是我们看拼多多不过是一个低配版的聚划算” 。
如果这句话是真心话 , 那么 , 可以说直到今天 , 阿里仍然没有认清自己的对手 。如果拼多多真是第二个淘宝或者是聚划算 , 那么很显然 , 这样的“二选一”面前 , 拼多多早就壮烈牺牲了 。
问题在于 , 拼多多真的这么简单吗?
从战略防守中 , 足以看出拼多多在思维方式上的一些差异 。拼多多的逻辑起点是社交 , 社交的本质是人 , 因此 , 拼多多的真实根基在于“人” , 而不是“货” , 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拼多多用户的需求 。
一旦认清这个逻辑 , 就能明白阿里战略的失误之处 。阿里可以垄断品牌商 , 胁迫供货商 , 但作为社会基础流通品的“货”却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 。
想一想 , 那些发了声明的苏泊尔、美的等电器 , 尽管在拼多多平台取消了旗舰店 , 却并不妨碍其产品在拼多多平台上享受补贴并再度热销 , 就能大概猜透其中的回转余地和空间 。
拼多多避开对品牌商的胁迫 , 直接对消费者需要的商品进行补贴 , 看似无奈之举 , 却也能通过苹果、戴森、索尼等商品成功杀入一线城市中产用户群体中去 。
弱者与帝国打持久战 , 所能依赖的 , 无非是时间和朋友 。时间 , 是依赖战略纵深而活下去的能力 , 而朋友 , 则源自于在帝国的疆域内外展现从价值观到方法论的不同 , 建立统一战线 。
拼多多的战略纵深 , 是通过社交关系不断挖掘满足消费者需求 , 在这一过程中 , 只要有用户在、只要能够掌握用户真实需求 , 拼多多就有了阵地 。
一个从帝国缝隙中怒发冲冠的格兰仕 , 无疑也传递出另一种信号 。对于拼多多而言 , 只要敢于展示自己在价值观层面的不同 , 让潜在合作伙伴相信 , 帝国的挑战者也不是为了再建立一个帝国 , 就将有能力持续获得更多同盟 。
从这个视角看 , 阿里此役的胜利 , 靠的是要求更多中小品牌商违背自身意愿的站队 , 这在事实上是埋下了一颗“不信任”的种子 。如果将长期代价计算进来 , 这次“二选一”的战役的真正影响 , 也许还远未显现 。
第二战场人:争夺新用户
阿里:重走低价路
今年4月 , 挂帅淘宝天猫的蒋凡在商家大会上正面表态 , “最近常有人问淘宝会不会重新打回低价 , 我的答案是NO , 我们不会走回头路” 。
交战之际 , 文宣未必要当真 , 因为就在当天 , 淘宝静悄悄上线了自己的“特卖”频道 。用户在淘宝客户端搜索任意商品 , 都会看见导航栏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便宜好货”频道 。在该特卖区内 , 有大量9.9元包邮的商品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