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但是不能吃多,而蝗灾的蝗虫,却是有毒的,能不吃尽量不吃,正如古话有言:蝗吃粮、人吃蝗,匆匆忙忙又一茬 。
关于吃蝗虫,古人、现代人都没有什么忌讳,甭说蝗虫会破坏农民的作物,所以该杀,就在蝗虫没有破坏人类成型的作物之前,人已经踏上了吃蝗虫的历程了 。
【古时候蝗灾为什么不吃蝗虫】
文章插图
古人早就发现蝗虫可以吃了,但因为蝗虫所长的样子,还有它的肉体结构,人的食欲第一时间是不会对它感兴趣的,所以蝗虫最早大量被食用,是作为“药用”的 。
在《本草纲目拾遗》里面,就记载过治愈“百日咳”的配方,里面就提到了蝗虫,蝗虫的性甘,易晒易保存,是作为药材最好的选择,这个配方起源时间已经不可考了,但可以确定的是,蝗虫这个族群,已经被人吃到连药用价值都发掘出来了,不是陌生的食物了 。
蝗虫在小农经济的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大害”,每每蝗虫过境,作物十之八九受到摧残,时人闻“蝗灾”是变脸色的,一旦闹了,那么下半年很有可能就挨饿,因此蝗灾,跟雨灾、水灾是并列的存在 。
而蝗虫这种生物吧,你要在闹灾前抓住来吃,那样是可行的,可要在蝗虫刚刚好啃食作物的时候去吃,那就非常不现实了 。
第一,蝗虫群不是时时刻刻出现的,但出现一次,就会给作物造成一个周期的伤害,通俗地讲,就是蝗虫来一次,粮食庄稼就没了,但蝗虫也是来一次,人抓不到多少蝗虫,接下来的时间里注定挨饿 。
第二,关于蝗虫也不能生吃,而制作蝗虫食物的成本很高,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不现实 。
文章插图
其实以前能吃“炸蚂蚱”的人家,那是真的有钱的,说到了“炸”,肯定需要油 。可要知道,拿出那么多油就为了炸蝗虫的人能有多少,如果不炸,别的制作方式经过时代证明了,都不好使,除了生吃下去,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生吃不如饿着 。
因此人类即便站在食物链最顶端,在摆脱了“茹毛饮血”之后,还是会受到有如蝗虫这样的生物的侵扰 。
对于蝗虫过境,大部分百姓的心里想的都是“今年又白干”了,也有些百姓底子就是狠人,就地取材,逮着蝗虫就啃,比如元朝末年,就有过这么一个记载:
“食禾稼草木俱尽 。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 。填坑堑皆盈 。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遮天蔽日的蝗虫飞驰过境,草木都被蝗虫啃完了,人和马都走不动道了,这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蝗灾了,而当时的饥民干脆就抓住蝗虫来吃,有聪明的人,就抓住蝗虫“暴晒”干了然后再积累保存,这就是解决了蝗虫无法一次性大量食用的弊病 。
可惜的是,人来抓蝗虫,又能抓多少,而且古人还有言:
“凡过境蝗三分毒,宁饮鸩也别食虫” 。
文章插图
简而言之,限制古人抓捕蝗虫来粮食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境蝗虫有毒 。
古代没有微观的生物学,但现在,科学能给出这个解释 。
要知道蝗虫为什么“落单”的时候看起来更加“温顺”,可一旦成群了,就会变得狂暴呢?
在蝗虫的大腿部分,其实是有一个“刺激部位”的,这个刺激部位,被蝗虫的同类经过摩擦之后,蝗虫会迅速变得亢奋,然后这些蝗虫会不停地继续寻找同类刺激部位,这就造成了大量蝗虫聚集在一起,飞行的速度更快了,也更疯狂了 。
为什么蝗虫一般肆虐过一阵后就会死掉,正是这个原因,也不得不说,蝗虫的生命结构,好像就是为了伤害人类的作物而形成的,吃完了就跑,跑着跑着就死了,它啥也没捞着,反而让人挨饿受冻 。
而蝗虫聚集在一起不是重点,重点是,蝗虫聚集的时候,身体为了生产出“自我保护”的抗体,会顺带生产出一些“毒素”,是属于“化合性苯乙腈”,这种毒素,一般家禽就会敏锐的嗅到,所以过境之后死掉的蝗虫,鸡鸭根本不吃 。
这种“毒素”以气味的形式散发出来,人未必能闻到,可是鸡鸭是肯定闻得到的,估计人对蝗虫最早的“提防”,也是从鸡鸭这些家禽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 。
文章插图
以前有人将过境的蝗虫尸体混合着其他东西一起喂养家禽,但无一例外,鸡鸭在一段时间之后,都慢慢地死去,这也就意味着过境蝗虫是百分百有毒素,只不过对人而言,这种毒素是微量的,不会那么快毒发罢了 。
- 上门女婿的婚姻为什么都不幸福 上门女婿的悲剧婚姻
- 为什么唯品会比专柜便宜 唯品会是高仿还是正品
- 香港影视圈好像比大陆差了,为什么呢
- 摩索拉斯陵墓为什么称为奇迹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摩索拉斯陵墓
- 龙到底存不存在,科学家已发现 为什么有人说见过龙
- 乐嫣的简介 乐嫣为什么是公主
- 为什么阿根廷人才济济,却都拖累了梅西呢
- 为什么说子午谷奇谋不会成功 子午谷奇谋是哪位名将提出但最终未被诸葛亮采纳的
- 螳螂肚子里为什么有铁线虫
- 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