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书写材料对秦汉书法演变的影响 中国秦汉时期书写材料的研究背景( 三 )


结论:雏形纸不具备“用”和“廉”的要素 。
三、西汉到底有没有纸
文献上只有对“絮纸”的记载 , 但“絮纸”应为丝絮纸 。因此从文献上来讲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证明麻絮纸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 。从文物实物资料来讲 , 第一学派和第二学派都对甘肃居延“金关纸”、陕西扶风“中颜纸”和甘肃敦煌“马圈湾纸”等进行过多角度的测试分析 , 相同的结论如下 。①被检验的所有“西汉古纸”原料以大麻为主 , 有少量苎麻 , 纤维来自破布 。②所有“西汉麻纸”表面粗糙 , 均含有未打散或松解的纤维束及短线头 , 局部纤维有同向排列 , 也有分散交织的单独纤维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 , “西汉纸”纤维长短不一 。④在显微镜下观察 , 帚化程度不高或者完全没有分丝帚化现象 , 有的经过沤煮 。⑤不一定有帘纹 。根据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麻絮纸文物可以初步认定西汉已经出现了麻絮纸 。由于表面粗糙 , 不够均匀 , 实际证明也达不到书写要求 , 从文献记载到实物出土都没有用于书写的确凿证据 , 偶然发现的、带有文字的、仍有争议的所谓西汉薄片不能说明西汉就已经用麻纸作为书写材料了 。如果西汉麻纸能代替缣帛和简牍 , 这么好的东西应该首先为皇帝服务 , 可是在蔡伦之前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 也没有这方面的实物证据 。因此 , 西汉时期出现的部分文物是雏形纸 , 不是成形纸 。
西汉时期已经有了雏形纸 , 却不能用于书写并且替代缣帛和简牍 , 的确十分遗憾 。雏形纸主要是不具备“用”的要素 , 而纸的书写使用功能是书写材料四个要素的核心要素 。纸要具备使用功能需要满足均匀度、强度、吸水性和颜色等几个方面的条件 , 重点是均匀度和强度 。雏形纸的均匀度和强度达不到书写要求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麻纤维的长度事先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 。众所周知 , 用于造纸的纤维与用于纺织的纤维要求不同 , 造纸纤维并非越长越好 , 纤维需要有一定的自由度 , 太长会大大限制纤维的重新自由排列 , 会造成纸的不均匀 。目前公认的造纸纤维平均长度不宜超过6~7mm 。雏型纸的材料主要为大麻和苎麻 , 大麻纤维的平均长度为16mm , 一般在12~25mm之间 , 苎麻纤维的平均长度为103mm , 一般在20~260mm之间[11] , 这样的纤维长度显然不是理想的造纸原料 。有学者认为:“西汉整体上还处于充其量说是较好的铁器水平阶段 , 因而不可能完成‘切料’ , 就是说不可能有捣浆造纸法 。”[12] 。西汉由于不具备切料所必须的钢 , 无法完成切料 , 无法获得理想长度的麻纤维 , 就无法得到均匀的纸 。
2、没有经过以造纸为目的的沤煮 。雏形纸的原料有的是经过沤煮的 , 因为破布、麻头等都是经过以获取纺织材料为目的的沤煮 , 但远远达不到造纸的要求 , 纤维没有完全分散成单纤维 , 这就是为什么雏形纸往往是:“质甚粗糙 , 不匀净 , 纸面尚存麻筋 。”和“麻筋、麻束、线头和碎布块 。”等 。[13]
3、没有经过充分的舂捣 。参加罗布淖尔纸发掘工作的石璋如先生曾说:“组织松软 。”[14] 。说明雏形纸纤维编织松散 , 相互结合不牢固 , 纸的强度很差 。纸张强度差的直接原因是纤维未经充分打浆 。有学者在观察西汉纸的时候认为有的纤维有帚化现象 , 有经过打浆的痕迹 , 但破旧麻絮经过磨损也会出现一定的帚化现象 , 并不能说明一定是经过打浆 , 因为麻纤维的微细纤维与纤维轴的夹角很小 , 只要经过打浆是容易得到满意效果的 。另外有文献证明是蔡伦发明了舂捣技术[15] 。
4、抄纸技术落后 。因为没有经过纤维的充分而均匀的悬浮及压榨过程 , 纸质不匀而且松散 。
四、蔡伦发明的是什么纸
早有学者做过相应的回答:“蔡伦发明的是‘帋’ , 不是纸”[16] 。可以肯定地说 , 我们的祖先为了区分不同的纸是做过努力的 , 尤其是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后 。有学者认为正是有了“蔡侯纸”后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纸”字 , 也有学者认为“帋”才是蔡伦发明的 。随着历史变迁 , 我们今天在翻阅历史文献时不同的学者对同一历史记载往往有不同的解释 。中国地域辽阔 , 历史上不同地方又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与文字风格 , 仅“纸”字就有几十种写法 , 而且含义还不太相同 。今天的“纸”已经把古人缣帛纸、丝絮纸、麻絮纸、植物纤维纸、古纸、今纸等概念混为一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