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书写材料对秦汉书法演变的影响 中国秦汉时期书写材料的研究背景( 二 )


2、古纸分为三种
笔者认为 , 到目前为止 , 历史上只出现过三种纸:缣帛纸、雏形纸和成形纸 。
缣帛纸:用于书写的缣帛 。是以蚕茧为原料用纺织的方法制作出来的以书写为目的的纸 , 也可称其为“丝织纸” 。
雏形纸:以蚕茧和麻为原料 , 经过简单处理 , 沉积到适当的成型设备上 , 经干燥制成的不太均匀的且不能满足书写要求的纸 。包括丝絮纸(指以蚕茧或其下脚料为原料采用非纺织方式制作的纸 , 是否存在仍有争议 。)和麻絮(不指丝)纸(麻纸) 。
成形纸:以植物纤维为原料 , 经过切断、沤煮、漂洗、舂捣、帘抄、干燥等全部步骤 , 交结成具有一定物理强度的均匀的且逐渐能满足书写、绘画和印刷要求的纸 。如“蔡侯纸”和我们今天用的文化用纸 。
雏形纸的命名根据是《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中对雏形纸的论述[8] 。至于为什么要将雏形纸和成形纸加以区分 , 主要是考虑纸的书写功能这一核心要素 , 只有具备书写功能的纸才能替代缣帛和简牍 , 才能开创人类书写材料的革命 , 才能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 。
3、纸作为理想书写材料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人类在寻找文化载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甲骨文、纸草纸、简牍、缣帛、羊皮纸、贝叶等各个阶段 , 产生过很多曾经的辉煌 , 但最终都被历史所淘汰 。那么 , 人类到底希望得到一种什么样的书写材料呢?《后汉书》中说:“缣贵而简重 , 并不便于人 。”[9]那么 , 蔡伦发明造纸术是不是只解决了“贵”和“重”的问题呢?
纸草纸(莎草纸)是公元前3000年 , 古埃及人用以书写宗教条文、法律等 , 由纸莎草的茎制作而成 。埃及纸草纸在干燥环境下可千年不腐 , 一度使其成为法老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 , 远销至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国家 , 历时3000年不衰 。但是它有几个弱点:一是原料产地单一 , 只局限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 制作的场所也局限在生长纸莎草的沼泽边 , 制作比较复杂 , 极易形成垄断 , 因而成本较高 。二是质地薄脆易碎 , 稍微折叠就会破损 。三是在欧洲潮湿的环境下很容易被霉菌毁坏 , 为了保存文献 , 人们不反复抄写 。尽管纸草纸影响了古埃及和西方文化3000多年 , 但它并不是纸 , 且因为不具备“廉”和“存”的要素 , 公元3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渐被羊皮纸所取代 。
羊皮纸是公元3到13世纪 , 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 也不是纸 。14世纪起逐渐被中国真正的纸所取代 , 但仍有些国家使用羊皮纸书写重要的法律文件 , 以示庄重 。直到18世纪羊皮纸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羊皮纸具备了“便”、“存”、“用”三个要素 , 不仅能用 , 而且非常好用 , 单从使用角度而言 , 羊皮纸更坚固、平滑、耐用、富有弹性 , 是比成形纸更加优良的书写材料 ,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羊皮纸退出历史舞台后仍然有很多人怀念羊皮纸的缘故 。但羊皮纸因价格昂贵 , 不具备“廉”的要素 。
缣帛和丝絮纸不具备“廉”的要素;简牍不具备“便”的要素 。这些都很好理解 , 不再赘述 。
通过这些实例说明 , 作为理想的书写材料应该具备四大要素 , 即“廉”、“便”、“存”、“用” , 并且缺一不可 。
“廉”:取材广泛 , 价格低廉 , 可以被人们普遍接受和使用 。
“便”:便于运输、携带和交换 , 不太笨重 。
“存”:经过时间的考验仍具备阅读和使用功能 。
“用”:达到均匀和强度等要求 , 逐渐满足书写、绘画和印刷的各项需要 。
那么 , 雏形纸是否具备这四个要素呢?西汉麻纸的原料多采用大麻、苎麻 , 由于麻也是汉代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 , 因此丝和麻纤维都是及其珍贵的 , 剩余的“残渣”并不多 。从出土的西汉文物分析 , 以罗布淖尔纸为例 , 据黄文弼先生《罗布淖尔考古记》载:“质甚粗糙 , 不匀净 , 纸面尚存麻筋 。盖为初造纸时所作 , 故不精细也 。……则此纸亦为西汉故物也 。”[3]西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将破布、麻絮、绳头等槌洗 , 在平面上晾干并收集起来 , 能得到比麻絮更平坦的东西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 , 但原料的来源仍然受到局限 , 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纸张的需求量 。因此麻纸不能满足“廉”的要素 。另外 , 罗布淖尔纸“质甚粗糙”和陕西扶风中颜纸“厚薄相差3倍以上”[10]等现象说明 , 西汉造纸业的主要技术还停留在“漂絮”与以纺织为目的的“沤麻”相结合的基础上 。根据出土西汉雏形纸的分析结果看 , 纸的均匀度还非常差 , 远不具备书写材料“用”的要素 , 从而无法替代缣帛和简牍成为新的书写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