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有:祭月、赏月、拜月 , 观潮 , 燃灯 , 猜谜 , 吃月饼 , 赏桂花、饮桂花酒 , 玩花灯 , 烧花塔等 。
中秋节 ,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 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 时在农历八月十五 。因其恰值三秋之半 , 故名 ,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 流传至今 , 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 为寄托思念故乡 , 思念亲人之情 , 祈盼丰收、幸福 , 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中秋节有哪些独特的传统?中秋节的独特传统1、中秋节的传统:赏月
赏月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
2、中秋节的传统: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 。
3、中秋节的传统: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
4、中秋节的传统: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
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
过中秋节的意义
1、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 。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 。
3、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
4、许愿
再次,该节日也可以成为一个许愿的节日 。当然,这里有一些功利的色彩 。通过在节假日对于月亮许愿,如事业问题、健康问题、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往往也是比较灵验 。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 , 是日恰逢三秋之半 , 故名“中秋节” , 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 , 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 , 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