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派别及其三个历史形态( 二 )


西方古代哲学思维方式也是偏于整一追求和谐的 。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讲“水”是世界的本原,水产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讲“火”是万物的本原,火产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德谟克利特讲“
原子”是构成万物的始基,原子构成万物,万物又复还原为原子;柏拉图则讲“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具体的万事万物只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 。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进而把形式看作是构成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
。古希腊哲学家大都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在思维方式上大都坚持“万物归一”的基本观念 。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和谐观念和整一观念 。正因如此,古希腊哲学家虽然看到并承认矛盾斗争的客观
性,但却极力排斥矛盾对抗,对有可能造成矛盾对抗的事物要素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如他们排斥假、恶、丑,而只追求绝对的唯一的真、至善和完美 。再从伦理学上看,亚里士多德是讲至善的,至善就是中庸之道,就是适中
,就是反对过与不及 。因此,亚里士多德试图在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之间找到一个“中和点”,即“中道” 。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古代哲学,都追求和谐、中和,但达到和谐或中和的方法,并不是要找到对立双方之间理论上的“中间点” 。而是从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或自然秩序出发,通过褒此贬彼的方式将既有的秩序合理化
和稳定化,借一句现在的哲学术语说,就是要让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地位、作用上保持不变,固定化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是这样的,古希腊只讲真善美,不讲假恶丑,也是这样的 。也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我
们才用了“整一性”,而不用“整体性”这一说法 。
造成中国古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在思维方式上偏于和谐整一特征的根本原因,我们觉得主要是在于它们的总体思维方法是循环论 。有人说古代哲学方法是朴素的辩证法,实际上这是夸大其辞 。因为无论是中国的儒家学说
讲“致中和”,道家学说讲“道”生万物,还是古希腊哲学中的“对立造成和谐”说,都是在循环论这个大框架中说的 。他们讲整一讲和谐,就要排斥对立面的合理地位和作用,而排斥了对立面的运动是缺乏历史性指向的,
是不会有质变的 。这样的运动只能是导致圆环状运动,而根本谈不到发展问题 。
古代哲学思维方式追求单纯的整一与和谐,抑制对立面及其发展,这就在文化整体上造成了构成要素在性质上的近乎单一和简单 。与此相适应,思想的形式方面则得到了长足发展,甚至到了形式压倒内容的地步 。
二、近代追求多元化的偏于对立性的思维方式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近代哲学主要是指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包括所谓的现代西方哲学在内的整个资本主义时代的哲学 。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是直接地以反对古代哲学思维方式为前提和起点的 。如果说
古代哲学思维方式追求和谐,偏重整一性方法,那么,西方近代哲学则发展了偏于对立、注重分析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它强调事物整体中个体要素的多元发展和不平衡,注重对立和冲突的必然性 。
关于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发展了对立性思维方式问题,我们可以从对其产生的历史原因的分析中得到深入的理解 。
其一,欧洲中世纪唯名论重视个别、否认一般的真实性的传统,成为近代哲学对立思维的肇始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存在着实在论和唯名论的争论 。实在论从维护基督教神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
,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存在,比个别更真实 。与此相反,唯名论者则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个别,没有一般,一般只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 。在这里,唯名论者虽然错误地否认了一般或共性的真实性,但他们看重个别或具体事物真实存在的思想,与古希腊的“万物归一”思想方法是截然相反的,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 。
其二,近代自然科学研究中重分析的方法为近代哲学对立思维提供了内在的和最直接的动力 。近代自然科学把具体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 。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他只承认“按照一定规律活
动着的个体事物”的真实性,认为人类知识的工作和目的就是研究这些个体事物活动的规律和性质 。在这里,培根实际上承认了客观世界在存在形式上的多样化问题 。莱布尼兹在哲学本体论上讲单子论,说“凡物莫不相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