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自我修养的读后感大全( 五 )


《编剧自我修养》读后感(一):门外汉的编剧初接触
离开校园的日子久了,会时不时的想起读书时怨声载道的牢骚,那个时候大概觉得教材是最枯燥的读物 。可在当下的日子里,每每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总是忍不住想要伸手碰触一些生疏而有趣的领域 。于编剧而言,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而《编剧自我修养》一书,是一个有趣的尝试 。
有一种论断说,这本书囊括了学院派观点的所有精华,可初初翻开来看的时候,着实被吓得不轻,开篇第一章便引用毛爷爷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件事,让我隐约有种翻开了什么古物件的错觉,有些担心会不会书中的信息过于陈旧,以至于与当下的实际情况脱节 。继承向后翻看的时候,不但徐徐放下心来,而且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在被一些专有的概念名词搅的晕头转向之余,竟也在期间找到了些许乐趣 。
不客气的说,这是一本教材 。而对于一本教材来说,也许使用上学时候做笔记时一板一眼的认真态度才是对它最大的尊重 。那么,身为读者的我,不妨把自己重新放回学生的身份里,认真的做一份久违了的归纳总结:
一、全书划分了戏剧题材与主题思想、戏剧冲突、戏剧结构、戏剧人物和喜剧语言五个部分,每一个章节的论述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每一个看似独立存在的章节,在详细的讲解中又与其它部分息息相关,从而使全书形成了一个一脉相承的整体 。
二、对于同一经典案例的反复应用,使得读者对情节有一定的熟识度,作者在需要相关情节支持自己论断的时候,可以不用赘述案例的详细内容和上下关联 。而作者在论述中,引用不同领域人物涉及到此的原话表达作者观点,用别人的嘴说出自己的观点,使其显得更加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 。
三、对于没有争议的普遍认知,作者附以详细案例进行形象化的说明;而对于尚无定论的议题,作者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明确的像我们指出他对于这一概念的个人观点和定义,而是通过历史上行业内“大家”们的出色博弈,将所有观点相通、相悖的内容展现出来,让身为读者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对比,得出自己的观点 。在读者得到了适当的思索,而未必能够得出结论的阶段,对作者接下来有条有据的分析总结显然是更加易于接受和把握的 。
门外汉的归纳总结难免有些粗浅,但以此为基础,我相信任何领域的每一个尝试,都是使我更加充实的因素;而对于这本书而言,我相信,每一次重新的翻看,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和收获 。
《编剧自我修养》读后感(二):职业操守与对生命的崇敬
因工作需要曾经阅读过一些剧本,也做过与剧本文字相关的刊误工作,但对于剧本写作来说,却完完全全是门外汉 。顾老的这本书已问世并几经重印几十年,虽然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但仍不失为一本历久弥新的专业著作,文字行间里无不体现着这位老艺术家对编剧这一行的崇敬与热爱 。严谨、踏实的笔风,少一字缺憾,多一字累赘,正如他所言:最好的剧本里找不到一句多余的台词或一段可有可无的对话 。对初触剧本写作的人来说此书无疑是一扇光明的窗,而对于剧作从业者来说,更像是一本布满谆谆教诲与默默督促的教课书 。
一个好的剧作家,必定是对生活布满热诚与慈祥的,饱含热泪的双眼与敏感鲜活的心灵必不会被时代的潮流所羁绊,更不会随波逐流,他必有属于他的追求,必站在时代的顶峰,想世人之不敢想,写世人之不敢写 。手中的笔和文字便是他的武器,浓缩社会景象,详解人物性格,通过他手操控的魔法,我们得以在舞台上、在荧幕前观得自得人生、愁楚困顿,也似能寻得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与他 。好的剧作家更像是一面镜子,通过灵魂的过滤,映射世间规律与万物,敲打、激荡着人们的内心 。
一个好的剧本,体现着剧作家成熟的人生、世界观和强烈的阶级属性,有着一个放之任何时代皆能吸引目光的故事蓝本,具有极强的艺术精炼性与历史普遍性 。还记得初次阅读剧本时,内心也有许多疑问,极少的故事行进脉络与对话单从文字上来说初感却是过于简朴,但这简略的寥寥数笔却能勾画出一位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和盘根错节的剧情,他们的善与恶,他们的人生与命运,在不断的冲突与升级中融合 。剧中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越深,越能给导演和演员留下更多发挥的空间,也能让观众主动地进行思索与深刻感悟;一个好的剧本,无论故事情节清楚或复杂,都考验着剧作家是否对生活有着极深的体验与总结,以观得一个个立体的灵魂,仿佛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对话,能深刻镌刻在观者心中;一个好的剧本,并不是漂浮在空中,而是脚踏实地,生活的精粹与提炼,也是矛盾的和谐与统一,无论结局是喜、是悲,或悬念、或开放,总能引发观者的深思并口口相传,不会一哭、一笑甚至即刻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