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案( 二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

二.说教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 。
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

三.说学法: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相关文学常识的重点 。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篇目,来串讲相关知识点 。
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四言诗
2.朗读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的节奏(多媒体课件展示:
二.二节拍),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课下注释,明确字音字形,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
3.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悲伤——怨恨,并且明确本诗所表达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
4.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 。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么”、“怨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妇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了解诗歌的进步性所在(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并体会本诗边叙事边抒情,通过回忆、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手法 。
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怨情”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
5.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解决之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的 。
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
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 。《诗经》中出现的生僻字多,这会给学生的背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实,并且由教师对诗中的故事情节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指定学生演板重要词句,来明确背诵中的重点难点 。
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以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