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读后感( 四 )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

文章插图
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时我只有二十岁,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 。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 。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 。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引读者 。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 。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 。
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 。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 。
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 。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 。
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
《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

文章插图
[《忏悔录》读后感]陈文卉 捧出书来,看着一个个诉说的字眼,我仿佛看见了作者的往事,一句句朴实的语言,把整篇文章贯穿......他在向我们讲一个伟大而又平凡人的一生,《忏悔录》读后感 。作者卢梭在书中称:“我以同样的坦率讲述我的美德与罪过......完全按本来面目把自己表现出来” 。
而有的却是那么的从容,只是在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不带任何杂念......我读出了他的真诚,不带任何掩饰 。这本书诠释了他的一生,他勇敢地揭开了那被邪恶污染的心灵,毫不吝啬地讲出了50多年的生活经历,读后感《《忏悔录》读后感》 。我慢慢地拿起书,我拿起的不是一个人的一生嘛?那个风度翩翩的思想先驱的形象已经被埋没,换之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失去母亲的可怜的孩子 。阳光落进窗,洒在一行字上:“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 。
”这句话显得格外突出,我反复读了好几遍,作者在准备写这本书时会是很纠结吧,他要显现出一个真实的他,一个没有克隆痕迹,原模原本的命运 。一阵微风带走了我的思绪,飘零在草坪上的阳光,那么柔,像是这本书一样,好像没有了重量 。我告诉自己:这就是作者的命运 。
一片片场景在脑海浮想,那个夏日的晚上,卢梭的影子就在远方......当卢梭风流倜傥一生后,这本书,成为了最美的回忆 。〔《忏悔录》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观《忏悔录》有感 。中学生写的500字
忏悔录读后感

文章插图
《忏悔录》在“书页上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人类——因为它的思考、真诚和那些不加掩饰的人类的缺点” 。——马克思(德)
我总认为伟大艺术家们的心是真挚、透明的,是能够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彼此相通的 。
读伟大作家的书,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和作家的灵魂是如此的和谐 。时间算什么,它终究无法隔断通过书籍传递着的心与心的交流 。让?雅克?卢梭距离现在有两百多年了,我刚刚读完他的《忏悔录》,心却还没有从他的灵魂深处走出来 。我一边独自散步在喧哗的大街上,一边思索着卢梭,感知着卢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