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文章插图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1林语堂先生,是我最钟爱的作家之一 。
读他的散文,清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却不乏人生哲理 。
读他的小说,《红牡丹》、《京华烟云》,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书如见其人 。特别是《京华烟云》,更被誉为近代版的《红楼梦》 。读他的第一本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作品——《中国人》,对中国人性格的全面阐释,兼收并蓄,既不像辜鸿铭先生那样全盘肯定,也非全盘否定,应该说是站在一个比较中立的立场,颇有见地 。其中,在读过《京华烟云》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仍沉浸于人物故事的曲折离奇之中 。
林语堂先生本人比较尊崇道教,书中的姚老先生也是一位宗崇道教之人 。他最欣赏的人物是书中的姚家二小姐——姚木兰 。曾经说过,养女当如木兰 。
林语堂先生有三个女儿,无一人上过学校,但是后来每个人都成为才女,成就非凡 。最可惜的是大女儿,嫁给一个外国人,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因性格不合而离婚 。她兼具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熏陶,在处理自己个人问题的时候处于矛盾之中,既不能彻底放手,又没办法挽留 。
林语堂先生曾为大女儿写过悼文,非常的悲痛 。身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骨子里烙的是中国印,即便后来接受了许多的西方文化影响,但在碰到棘手的问题时,仍不免会转到传统文化中来寻求答案 。
因为骨子里烙的是中国印 。许多中国人都是外儒内道的思想 。工作中要求“入仕”,忙碌的时候渴望“出仕”,从道家思想中寻找一些“宁静致远”的东西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刺猬效应”,说的是两只刺猬想要为对方取暖,可是彼此靠得越近,就越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得鲜血淋淋 。
通常人们会认为跟一个人吵架一定是跟他感情不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容易跟家人吵架,常跟情人吵架,会跟好朋友吵架 。试想一下,原来常跟我们有争执的人竟然都是跟我们最亲密的人,而能够跟我们发生争执的人也对我们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有人常说“吵架”也是一种沟通,而愿意跟你吵架的人,才是真正想了解你的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2《京华烟云》是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的代表作,曾两次获诺贝尔学提名奖 。
据说林语堂旅居美国时,本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但考虑到外国读者对《红楼梦》理解上可能会有隔膜,于是用英写了一个现代版的《红楼梦》,也就是《京华烟云》 。因为小说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红楼梦》,所以一开始看《京华烟云》,确实很不习惯,总有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 。直到后读到抗日战争,家国情仇,浮生若梦,读到士兵们唱着歌开赴前线的情景,一声声: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我的心随之深深地震撼了 。通读全片,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女主木兰,一个对待生活、对待爱情和婚姻充满智慧的女性形象 。
蒋勋在《细说红楼梦》中提到:曾有人问林语堂《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林语堂说:探春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 。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聪明、大器,精明干练,追求自由,实现自我 。
因为仿写,《京华烟云》中木兰有探春的影子,但并不限于探春,尤其是木兰对待爱情的态度 。有人说,从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 。据说,林语堂年轻的时候,他喜欢上了自己同学的妹妹陈锦端 。
陈锦端当时也是非常喜欢林语堂的,但是由于两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他们的交往遭到陈锦端父亲的严重反对 。棒打鸳鸯,两个人不得不分开 。后他与富家姑娘廖翠凤相识,对方一句:贫穷算不了什么!此言一锤定音,成就两人的婚姻 。婚后夫妻两人琴瑟调和,倒也乐哉悠哉,尽管林语堂在心里也一直留有初恋陈锦端的位置 。
林语堂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促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他的这一爱情观体现在他塑造的女主木兰的爱情中 。木兰和丈夫荪亚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双方家庭默认的一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