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读后感( 三 )


但我觉得,导致悲剧的根源是他一生都不同程度地在物质上依赖、依靠别人 。少年和成年的卢梭一直依靠别人保护而生存,物质上的依靠和依赖使他失去了自主独立选择的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卢梭先生在其作品中不断发出为己为人的呐喊-自由!读《忏悔录》,就如观赏一幅卢梭的画像,每一个故事就像在卢梭身上扣一个枷锁,直到不可承受的沉重 。
庆幸自己活在当代,相比卢梭的时代,即使如此有思想的卢梭,也不能逃脱被别人扣上各式各样枷锁的命运 。而当代,个人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大,现代人的枷锁更多是自己给自己扣上的 。如果把期望降低一档,欲望减少一分,心灵强大一点,内心坚定一些,其实,追求个人的自由真的并不太难 。《忏悔录》读后感3一直在读卢梭的《忏悔录》,它被归结为一种经典名著,可是我读过后感觉收获不大 。
我不知道为什么为翻译成“忏悔录”,卢梭好像也没有什么值得忏悔的吧 。从它的英语名称"The Confessions"来说,翻译为“坦白性传记”也许更恰当 。读这本书时,能支撑我一直读下去,并直到读完的是他与瓦朗夫人的关系进展 。
卢梭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也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从小不得不四处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诸多流氓无赖习气的浪子,在他16岁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时候,神甫蓬韦尔先生建议他去投靠瓦朗夫人 。他说:“她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别人的灵魂从她本人已摆脱了的错误中拯救出来 。”那时瓦朗夫人已经 28岁,他称他为“妈妈”,其实他们的关系是姊妹关系 。在卢梭成长的过程中,瓦朗夫人无私地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钱财无怨无悔地支持着卢梭,即使卢梭最不可思议的举动,瓦朗夫人给予的都是宽容 。
瓦朗夫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她利用一切关系帮助身份卑微的卢梭,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瓦朗夫人无私的爱成就了卢梭 。《忏悔录》读后感4上一周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卢梭的《忏悔录》和余华的《活着》 。感觉到的不是某些情节的动人,而是那种隐藏在其后的幸福与自由 。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的匮乏,想突然间读完所有的书,有人说读书应该“少而精”,有人则认为该多而广,我被这些相左的观点弄得很迷茫 。我想不论怎样还是先来个多而广吧,因为如果精就等到上了博士再说吧!喜欢的是卢梭那种自由,他的自由不与金钱挂钩,他追求的是属 。
卢梭的《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

文章插图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卢梭的《忏悔录》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 。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 。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 。
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 。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引读者 。
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 。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 。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 。
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 。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 。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
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 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 。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 。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