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家长公开数落,家长的“羞耻教育”,正在一步步毁掉孩子( 二 )


"羞耻教育"会还会损坏孩子的自尊心 。 每个孩子生来都有自尊心 , 随着年纪的增长 , 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增长 。 有时候 , 孩子会防抗父母的羞耻 , 这也是孩子维护自己自尊心的表现 。
如果父母的教育让孩子感觉到"羞耻" , 而且孩子的自尊心能够接受这份羞耻 , 那么孩子会有动力去改变自己的错误 , 让自己变得更好 。 如果孩子受到的羞耻超过了孩子自尊心所能承受的范围 , 那么孩子很难做出改变 。
这个时候 , 孩子的自尊心已经被破坏了 , 孩子处于一种"破罐子破摔"的状态 。 父母的"羞耻教育"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 , 孩子不会自尊自爱 。
孩子犯错家长公开数落,家长的“羞耻教育”,正在一步步毁掉孩子
文章图片
造成孩子习得性无助
1967年 ,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 , 通过一个经典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理论 。
这个实验有些残忍 , 他对笼子的一半通电 , 狗受到电击就会逃避 , 逃到笼子的另一边 。 但是 , 如果笼子的另一边也通上电 , 狗在反复逃避之后发现 , 无论怎么逃避都是徒劳的 , 就学会了停止逃避 。 以后再被电击时 , 狗不再逃避 , 即使另一半笼子不通电 , 把障碍去掉 , 狗宁愿被动接受电击也还是不逃避 。
这种陷入了无助情绪 , 停止逃避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 所以叫习得性无助 。
在现实情况中 , 孩子就像实验中的"狗" , 父母就像实验中的"实验人员" , 父母的"羞耻教育"就像试验中的"通电行为" 。 父母的"羞耻教育"不容许孩子出现一丝防抗 , 慢慢地 , 孩子会对心里的羞耻习以为常 。
"习得性无助"对孩子有着很多不良的影响 , 孩子无力防抗 , 最终只能放弃 。 未来 , 孩子不敢面对风险 , 不敢去面对有挑战性的事物 。 固步自封的行为 , 会让孩子失去创造性 , 孩子也将不能够胜任一些高端职位 。
孩子犯错家长公开数落,家长的“羞耻教育”,正在一步步毁掉孩子
文章图片
父母应该舍弃"羞耻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经是死去的东西 , 它非但不能改善孩子的行为 , 相反的还可能将孩子挤下黑暗的深渊 。 "
1989年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任何儿童不受酷刑或其它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 。
所以 , 父母应该舍弃"羞耻教育" , 运用其他更好的教育方式 。
那么 ,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 , 父母应该采取那些措施来教育孩子 , 让孩子能够准确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呢?
陪伴
有位父亲带着儿子去朋友家玩 , 回家路上 , 孩子不安地对父亲说:"爸爸 , 我偷了东西 。 "说着 , 孩子便拿出一个好看的玩具 。 这位父亲很想发火 , 但是他考虑到发火也不能够解决问题 。
他对孩子说:"孩子 , 你喜欢这个东西可以和爸爸说 , 但是你不要偷东西 , 偷东西是一个性质恶劣的行为 。 我们先把东西还给叔叔 , 然后和叔叔道歉 。 道完歉以后 , 我们再去买一个你喜欢的玩具好不好?"
孩子点了点头 , 于是 , 他带着孩子回到朋友家 , 将事情办完之后 , 这位父亲又带着孩子去买了一个喜欢的玩具 。 对于父亲的做法 , 孩子既愧疚又很感动 。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 这句话行为亲子关系也不为过 。
当孩子犯了错误 , 或者做了一些让父母生气的事情时 , 父母不应该责怪孩子 ,
而是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 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 解决完问题 , 亲子之间的感情也会更加深厚的 。
孩子犯错家长公开数落,家长的“羞耻教育”,正在一步步毁掉孩子
文章图片
冷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羞耻教育"是父母负面情绪的产物 。 孩子犯了错 , 如
果父母可以冷静地思考解决方案 , 客观且不带任何情绪地处理问题 , 那么这个时间就不会那么复杂 。
当父母的理智处于下风时 , 父母容易给孩子贴各种负面标签 。 比起一味的讲大道理和破口大骂 , 孩子更愿意听到的是父母的鼓励 , 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案 。
父母应该冷静下来 , 为孩子提供好的解决方案 。 好的解决方案 , 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 。
同理心
比起"羞耻教育" , 父母还可以运用同理心对孩子进行教育 。
首先 , 父母要具备同理心 , 这样 , 父母就能够理解孩子的心理与感受 。 有了初步的了解 , 父母会变得冷静一些 , 不会只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 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很大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