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别再说赵武灵王之死是因为废长立幼了,真实原因就藏在他的谥号里( 四 )


胡服骑射是从公元前307年正式开始的 , 而周祒被任命为太子傅已经是公元前301年的事儿了 。 也就是说改革整整推行了6年之后 , 赵国国内仍有很强的反对声音 , 武灵王改革的民意基础并不牢靠!
所以当武灵王在接班人的安排上出现纰漏 , 公子章与赵惠文王的对立日益加剧 , 反对改革的公子成和李兑便觑到了翻盘的机会 。
李兑拿公子章这个祸头来威胁肥义 , 企图逼他交出宰相权力 , 这恐怕并不像他自己宣称的那样是不忍心看见肥义惹火烧身 , 他的真实意图应该就是要排挤这位策划胡服骑射的谋主 , 拆掉武灵王改革的主心骨 , 至于后来围杀武灵王于沙丘宫 , 改变武灵王的北上和戎政策 , 从根儿上说也同样是出于反对胡服骑射之故 。
换句话说 , 公子章虽是沙丘之乱的发难者 , 但他其实是被公子成和李兑手当枪使的 。 这两个人利用了公子章的叛乱清洗了赵国内部的改革派势力 , 硬生生地为胡服骑射画上了句号 。
【历史故事】别再说赵武灵王之死是因为废长立幼了,真实原因就藏在他的谥号里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别再说赵武灵王之死是因为废长立幼了,真实原因就藏在他的谥号里
文章图片
公子章和李兑为什么这么抵触胡服骑射?究其原因 , 恐怕与下面的两件事儿不无关系 。
首先 , 民族与文化的融合是有地理极限的 。 春秋时期的晋国乃至战国初年的赵国的确都长期奉行吞戎自大的扩张政策 。 但彼时被晋国和赵国兼并的白狄、赤狄、代戎等少数民族 , 其聚居地还都在中原农耕文化圈之内 , 同化他们的难度相对较小 。
而到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时候 , 他北上和戎的地理极限显然已经翻越了“司马迁线”——也就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要实现这样的民族融合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历史故事】别再说赵武灵王之死是因为废长立幼了,真实原因就藏在他的谥号里
文章图片
其次 , 如果我们将公子成批评赵武灵王的那段话同一百年后齐国博士淳于越批评秦始皇的郡县制“事不师古”作一比较 , 就会发现二者的口径居然惊人的相似:都尊奉儒家思想为正统 , 都斥责背离周朝礼乐的政策为离经叛道 。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盛行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有多强势 , 尤其是齐鲁儒生的“中国中心论”思想对邻近的赵国政治高层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 。
对尚古贵同的儒家思想 , 务实的赵武灵王并不感兴趣 , 他公开批评说:
“儒者一师而礼异 , 中国同俗而教离 , 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 , 知者不能一;逺近之服 , 贤圣不能同 。 穷乡多异 , 曲学多辨 , 不知而不疑 , 异于已而不非者 , 公于求善也 。 ”——《战国策·赵策二》
【历史故事】别再说赵武灵王之死是因为废长立幼了,真实原因就藏在他的谥号里
文章图片
武灵王为什么抵触儒学?其中原因很可能与中山的覆灭有关:
俄而中山武公之后复立 , 与国并称王 。 五叶 , 专行仁义 , 贵儒学 , 贱壮士 , 不教人战 。 赵武灵王袭而灭之 。 中山之地方五百里 , 卒为赵并矣 。 ——《太平寰宇记》
在战国这个弱肉强食的乱世里 , 只有英勇无畏的战士才能保障国家的生存 。 中山贵儒学、轻战士 , 终被赵国所灭 , 难道亲手灭掉中山的武灵王能眼睁睁地看着赵国沦为下一个中山吗?面对赵国宗室、大臣们死抱着的儒学教条 , 武灵王严加斥责 , 声色俱厉 。
但在他的权威压制了反对意见的同时 , 数量众多的反对者也在用儒学舆论反制于赵武灵王 。 一个明显的证据是:为了让举国上下更易于接受胡服骑射的改革 , 赵武灵王假托七世祖赵鞅的遗命 , 声称自己的改革是赵鞅在公元前501年的一场梦里聆听天帝的教诲而定下的 。 梦里的赵鞅听见天帝对他说:
“今余思虞舜之勲 , 适余将以其胄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孙 。 ”——《史记·赵世家》
【历史故事】别再说赵武灵王之死是因为废长立幼了,真实原因就藏在他的谥号里
文章图片
为什么武灵王要为自己的王后孟姚虚构身世 , 谎称她是虞舜的后裔呢?这恐怕是谋臣肥义给他的启发:
“夫论至徳者不和于俗 ,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 昔舜舞有苗 , 而禹袒入祼国 , 非以养欲而乐志也 , 欲以论徳而要功也 。 愚者闇于成事 , 智者见于未萌 。 王其遂行之 。 ”——《战国策·赵策二》
反对派崇信儒学 , 欲以尧舜为法 。 武灵王干脆来个釜底抽薪 , 把虞舜塑造成一个不拘常格的改革者 , 甚至标榜自己娶了虞舜的“后裔” , 就是要继承虞舜的改革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