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
01"讨好"人间 , 却"讨好不了"悲剧的人生 。
【“听话式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培养了“假自我”孩子,要警惕了】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读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这本著作 , 在这本被视作太宰治自传体小说中 , 主人公叶藏或者说是作者本身的"丑角"扮相和"讨好型"人格看得我很是揪心 。
主人公叶藏打小就学会在大人面前察言观色 , 他会故意在摔跤出糗引来家里人的哄堂大笑 , 甚至爸爸出差问他带什么礼物的时候 , 会因为迎合爸爸的意思而将原本说"想要带书本"的愿望在清单里悄悄划掉 。 而他的结局 , 是在一次次地尝试自杀未遂后终于在第五次投水自杀离开了他所疲倦的人间 。
在分析他的"讨好人格"时 , 我们自然将目光最先投射在他所成长的原生家庭 。
他出生在日本的一个极为富裕的家庭里 , 在家里排行老六 , 自打出生妈妈体弱就在姑母保姆的身边长大 , 对妈妈的印象很是淡薄 , 爸爸因为常年在外忙做生意也跟他感情比较疏离 , 他生性敏感 , 家里气氛沉闷 , 为了不受到排挤不被人讨厌 , 他故意逗笑他人 。
他的种种经历让我竟然在他自杀成功的那一刻为他松了口气 , 再回过神来却又泪水不止 。 松口气是因为他终于可以摘下了他伪装自己的面具 , 不再背负沉重的十字架 , 泪水不止是因为想到因为他的原生家庭、敏感脆弱的性格等等带给伴随他一生的矛盾和煎熬 。
文章图片
要以这本书的感后感引入 , 就是为了给家长们打个警钟 , 家长口中常常称赞道的"听话的孩子"真的就是好的嘛?叶藏的懂事和滑稽扮丑 , 跟我们通常跟孩子说的"要听话"都有同样的一个目的:讨好别人 。 而在讨好的过程中 , 有多数的情况下都非出于孩子内心所愿 。
孩子听话 , 是听的家长的话 , 而不是听孩子的话 , 这便是培养一个"假自我"孩子的开始 。
"假自我"可以理解为你所看到的孩子的行为举止更多是为了配合大人们的喜好而扮演者大人们喜欢的自己 , 而这根本就不是孩子本身的所思所想 。
有个在家长中赞不绝口的孩子跟我说过这样的话:"在自己津津有味看电视而妈妈在旁边拖地而感到愧疚不安 。 "我一开始也跟多数人一样想着这孩子真的难得地懂事 。
接着她又说"因为之前每次她闲着看电视没帮忙的时候 , 如果坐在地上 , 妈妈拖着地走过她旁边就会很没好气地让她坐到上边去 。 "几次之后她渐渐察觉了可能妈妈不喜欢偷懒不干活的孩子所以往后的活她都会抢着干 。
我听完之后 , 不禁想起一句话"太懂事的孩子总是让人心疼 。 "
文章图片
02了解讨好型孩子的世界 。
他们是令人心疼的"伪装者" 。
听话的孩子可以换句话说他们都是讨好型的孩子 , 从表面上看 , 他们随和懂事 , 心地善良、很能换位替别人着想 , 也常常把"对不起""不好意思""麻烦了""我都行的""谢谢谢谢谢谢"挂在嘴边 。 但实际上 , 他们……
(1)害怕与别人发生争执——当别人和他们发生争执时 , 他们也不会吵回去 , 因为他们会觉得这是自己的错 , 甚至别人对自己有越轨行为 , 他们也意识不到或选择容忍 。
(2)很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想获得大家的认可和关爱 , 所以很在乎别人的评价 , 因为他们自我认识过低 , 所以 , 希望通过外界的认可 , 来证明自己还是重要的 。
(3)喜欢以他人的感受为先——他们很会为别人着想 , 往往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 总是害怕自己为别人添麻烦 , 甚至在获得了别人的帮助时表现得受宠若惊 。
(4)没办法拒绝别人——因为不太敢得罪人 , 所以有求必应 , 即使知道对方的要求不合理 , 也会习惯性的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 哪怕压抑自己 , 也要成全别人 。 因为如果拒绝对方 , 他们会觉得很愧疚 。
文章图片
03为什么孩子会成为讨好型人格呢?
有人说 , 最初的讨好源于父母 。
原因一:自小缺少父母亲的陪伴 。
父母天生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 儿童心理学认为 , 3岁以前是人安全感的生成时期 , 如果这段时期缺乏父母陪伴 , 成年后的安全感普遍会缺失 。
而6岁以前是人性格和世界观的成型期 , 如果父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与正确的引导 , 那孩子的性格会内向、自卑、悲观 。
- “内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一味逼孩子“活泼”
-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建议抓住孩子的“吃语言”能力加以培养
- 天生“内向”的孩子,如何正确的引导?父母这3个行为很重要
- 孩子从小“体弱多病”,无非这3个原因,可惜很多父母都忽略了
- 这3个照顾新生儿的“土方法”,对孩子危害很大,却还有人在用
- 怀孕后,女性身上会散发着这3种“异味”,过来人一闻就知怀孕了
- 孩子青春期挑战父母“权威”,还服软还是给下马威?做错会后悔
- “妈妈,我控制不住自己”,孩子“自控力”差,父母该如何应对?
- 喜欢把东西占为己有,孩子到了“占有欲敏感期”,该如何应对
- 越鼓励越不听话,别让“鼓励式教育”误区毁了孩子,父母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