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题材影视作品,讲述真实记者形象,引发人们对生活状态的共鸣

新闻题材影视作品,讲述真实记者形象,引发人们对生活状态的共鸣
文章图片
一、采访人员形象的真实记录与艺术呈现
影视作品属于文化传播的一种 , 是以大众化的方式结合社会意志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阐述 。
新闻题材影视作品对于采访人员形象的呈现 , 能一定程度上改变或巩固大众对于采访人员职业的认知 。 好的采访人员形象能够优化人们心目中对于采访人员的认知 , 从而从受众的角度提升了媒体的可靠性;坏的采访人员则会使采访人员群体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不可信的印象 , 而对媒体的传播形成抵触心理 。
新闻题材影视作品,讲述真实记者形象,引发人们对生活状态的共鸣
文章图片
但影视作品中的采访人员形象并不是影视制作者肆意捏造的 , 而是创作者基于社会价值形态 , 通过镜头对于现实的再现和思考 。 将影视作品中的新闻业状态与现实中的新闻业状态对比后发现 , 影视作品所塑造出来的新闻业与现实中的状况是基本吻合的 。
电影符号学的宗师麦茨在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想象的能指》中提出了对西方电影理论影响巨大的“镜像论” 。
新闻题材影视作品,讲述真实记者形象,引发人们对生活状态的共鸣
文章图片
他认为我们通过镜像来看世界 , 镜像既可以是他人的形象 , 也可以是我们对于他人的幻想或希望 , 这种镜像经过不断的转化、变革、巩固 , 形成反复的认同 , 最终会形成我们的心像 。
正如麦茨所说的一样 , 影视作品是我们观看世界的一面镜子 , 我们通过它认知世界 , 它也真实地反映了世界中现实的一面 。 这面镜子可以获得我们的心理认同 , 也可以改变我们对于事物的态度和看法 。
新闻题材影视作品,讲述真实记者形象,引发人们对生活状态的共鸣
文章图片
本文所选的30部影片产生于2000-2019年 , 是网络普及、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期 , 纵观样本选取的30部电影 , 我们不难发现 , 他们拼凑起来的采访人员形象和新闻业 , 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照 。
二、现实之于电影:隐喻在新闻题材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新闻题材影视作品,讲述真实记者形象,引发人们对生活状态的共鸣】研究新闻题材影视作品中的采访人员形象 , 一方面要从电影的文本中去理解和分析 , 另一方面也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制度和状态变化、社会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机制去考虑 。
新闻题材影视作品,讲述真实记者形象,引发人们对生活状态的共鸣
文章图片
社会意识形态下形成的社会法则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影视作品的表意机制 , 我们很容易理解影视作品中的叙述机制 , 却要经过思考结合文化意识形态才可以理解表意机制 。 那么电影究竟是如何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产生关系的?
20世纪末 , 电影研究迎来了对它发展极为重要的理论——隐喻 。 隐喻并不是电影研究的原生词汇 , 它最早被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相关概念 , 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解读模式里的基本认知模式 。
新闻题材影视作品,讲述真实记者形象,引发人们对生活状态的共鸣
文章图片
乔治莱考夫对电影与隐喻有着自己的理解 , 他在《我们生活当中的隐喻中》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他认为隐喻不仅指的是语言 , 思维和行动也都与隐喻分不开关系 , 隐喻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无处不在 , 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讲都是以隐喻为基础的 , 我们每日的依赖日常概念系统去思考和行动 。
而电影学家将隐喻引入电影学相关理论当中 , 这对阐述影视作品与社会互动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
新闻题材影视作品,讲述真实记者形象,引发人们对生活状态的共鸣
文章图片
每一部影视作品都产生在孕育自己的特定时代 , 它是基于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创作出来的 , 电影通过对现实的再创造 , 表达了对于这个时代的反观 。
隐喻在电影中的形式与电影元素有关:镜头、声音、蒙太奇、色彩等 , 并通过这些元素汇聚起来表达隐喻的意义 。 新闻行业存在于社会文化之中 , 那么新闻题材影视作品中的采访人员形象也是如此 。
新闻题材影视作品,讲述真实记者形象,引发人们对生活状态的共鸣
文章图片
采访人员形象的呈现立体丰富 , 无论是正面的英雄人物 , 还是为负面的小丑形象 , 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受到价值观、道德观、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变量的影响 。
影片中的采访人员不仅通过隐喻的手法映射社会现实 , 而且以各具特色的形象指代着社会现实中的媒体生态 。
在新闻题材电影中 , 新闻业以及采访人员形象可以是反映社会现实、人们所想的一面镜子 , 也可以是新闻行业的风向标和预防针 , 新闻题材电影具有浓厚的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