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谥号不是皇家专属,皇帝也会赐谥给有功之臣:多以文忠,武忠为主

【爱历史】谥号不是皇家专属,皇帝也会赐谥给有功之臣:多以文忠,武忠为主
文章图片
"为周公旦 , 建功于牧野 , 终将葬 , 乃制谥;谥者 , 行之际也 。 "周公 , 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使用谥号之人 。 它可以说是一个人去世后 , 后世对其一生的概括总结 , 有美谥 , 有恶谥还有中庸之谥 。 谥号的来源 , 主要还是《谥法》 。
皇帝去世后 , 继任君王和大臣会为其拟定谥号 。 它和庙号 , 都是后人对先者的评价 。 而庙号主要是配享太庙之号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 只有创立过伟大功勋之人才配拥有庙号 。 谥号则不是皇家专属 , 有时候皇帝也会赐谥给有功之臣 , 多以文忠 , 武忠为主 。
【爱历史】谥号不是皇家专属,皇帝也会赐谥给有功之臣:多以文忠,武忠为主
文章图片
(一)、一生功过荣辱 , 一言以蔽之
最早的时候 , 谥号相对还算公正 。 大家会根据这个君王生前的作为 , 给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
不过 , 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 , 谥号就失去了它的客观性 。 哪个子孙 , 不希望自己的先人们能够得到美谥 , 所以想方设法的极尽溢美之词 。 发展到宋朝 , 谥号就已经完全的失去了它评价一个人的作用 。
【爱历史】谥号不是皇家专属,皇帝也会赐谥给有功之臣:多以文忠,武忠为主
文章图片
1.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
对于皇帝的称呼 , 主要有谥号 , 年号还有庙号三种 。 这其中 , 只有年号是皇帝自己钦定的 , 其他皆有后人拟定 。 在唐朝以前 , 大都称呼君王的谥号 , 比如晋文帝 , 魏武帝 , 隋文帝 , 隋炀帝等;而自唐朝以后则大都称呼庙号 , 就像唐高祖 , 宋太宗 , 元世祖还有明太祖;对清朝的皇帝 , 大都以年号称之 , 比如康熙 , 雍正 , 乾隆 。
谥号 , 是对去世的地位高者如皇妃、诸侯、帝王的综合性评价 。 朝廷根据其一生的功绩或者生平经历德行等方面综合考察 , 从而给出一个中肯的评价 。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 他认为谥号"子议父、臣议君 , 有违人伦纲常故今废之" 。
【爱历史】谥号不是皇家专属,皇帝也会赐谥给有功之臣:多以文忠,武忠为主
文章图片
而刘季夺得天下后 , 重新恢复了谥号制度 , 同时他也成为第一个既有庙号又有谥号的君王 , 全称太祖高皇帝 。 两汉很多没有作为的皇帝都拥有庙号 , 因此刘秀和汉献帝都曾主动或者被动的剥夺过他们的庙号 , 只以谥号称之 。
不过自从曹操 , 被追认为太祖以后 , 庙号开始普遍流行开来 。 谥号的主要作用就是时时刻刻的提醒皇帝 , 不要成为一名昏君 , 否则去世后不会落得好的谥号 , 将遗臭万年 。 这其实是一种激励 , 也是一种鞭策 。
同时 , 又能够提醒君王们不要学着那些不好的皇帝 , 比如汉桓帝还有汉灵帝这都是不好的谥号 。
【爱历史】谥号不是皇家专属,皇帝也会赐谥给有功之臣:多以文忠,武忠为主
文章图片
2.皇权发展 , 谥号失去作用
谥号的评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 而且参与拟订谥号的君王们 , 肯定会顾及自己先人的面子 , 谁也不愿意给自家的祖辈定一个不好的谥号 。 因此 , 谥号逐步的就失去了它的作用 。 很多皇帝都不会参照《谥法》拟订谥号 , 而是想方设法的极尽溢美之词 。
以北宋的第四位皇帝赵祯为例 , 人们习惯性的将其称之为仁宗 , 可那是他的庙号 。 而其谥号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 总而言之 , 其继任者会想尽一切的办法 , 把所有美好的词语给他加在谥号上 。
如此一来 , 谥号就失去了它的公正性 。 而冗长的谥号 , 也不方便人们称呼 , 干脆就以庙号来称呼 。 随着时间的发展 , 谥号的字数也在逐步增加 。 以至于到了清朝 , 皇帝的谥号 , 竟然都在二十字以上 , 它根本起不到任何评价作用 。
倒不如看看谥号在未变更以前的样貌 。
【爱历史】谥号不是皇家专属,皇帝也会赐谥给有功之臣:多以文忠,武忠为主
文章图片
(二)、浮沉起落一字定 , 文武庸碌有乾坤
谥号有美谥与恶谥之分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 它是评价帝王作为的唯一标准 。 其实汉朝的谥号 , 还算是比较中肯而且表达的意思也很明显 。 比如汉废帝刘贺 , 一个废字 , 足以说明他是被废掉的皇帝 , 而且本人也有如"废物"一般无能 。 像这样的案例 , 于汉朝十分常见 。
1.鞭挞昏庸慰世人
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丑谥的是姬胡 , 他在任时 , 可以说是无恶不作 。 为了一己私欲 , 滥用民力 , 还一直在乱砍乱伐 , 而"防民之口 , 甚于防川" , 也是他提出的 , 因此其谥号为厉 , 曰周厉王 。 而汉朝是拥有恶谥皇帝最多的朝代 , 比如汉桓帝和汉灵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