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干预:“好心”怎么就办成“坏事”了?( 四 )


值得注意的是 , 控制干预不是不干预 。 事实上 , 天真干预、干预不足两种现象都普遍存在 。 如果以天真干预为借口不作为 , 容易导致干预不足 , 最后仍然出现负面非期然后果 。
干预不足、天真干预灰度不好拿捏 , 更突显出控制干预必要性 。 通过设定干预边界 , 刻意实验、量化反馈 , 我们才更有条件准确判断、拿捏适度 。
也就是说 , 不能盲动 , 要有意识、有方法积极行动 , 并持续调校 。 对此学者希思建议 , 提出新干预方案时 , 至少要先问自己4个问题:
这个方案以前实行过吗 , 实行效果如何?能不能先在小范围做个实验?干预过程中 , 是否能够迅速得到有效反馈 , 一边反馈一边改进?如果事实证明干预不行 , 我们还能不能撤回来 , 回到从前样子?
事实上 , 经过审慎思考、实验总结 , 降低天真干预概率 , 有条件做到 。
例如 , 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例 , 有一个国际组织专门清除保护区内有害物种 。 他们总结出经验 , 在行动前会绘制现有物种食物链图 , 预想各种可能连锁反应 。 如此一来 , 有相当把握既清除掉有害物种 , 还能保持良性生态循环 。
在词条的最后 , 精读君要提醒的是 , 保持适度混乱 。
《古兰经》中提到:“自以为正确的人其实偏离了正轨 。 ”意识到我们决策既有正确成分 , 也有错误成分 , 或者说既有有益部分 , 也有有害部分 , 并预留回调空间 , 表面上看有些混乱失序 , 不怎么标准统一完美 , 却更有条件应对天真干预 。
在这个过程中 , 我们要注意耐心观察 。 复杂系统通常有较大弹性 , 能够应对各种波动 。 就像人体免疫系统 , 能够应对各种小毛病 , 自我修复 , 不干预反而更好;冲动干预 , 反受其害 。 换言之 , 有时候不干预、再看看 , 不是无能 , 恰是智慧 。
后置思考:
①你观察到哪些天真干预、适得其反现象?
②你怎样预判干预是天真干预?如何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