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宿命的悖论:论颍川荀氏对曹魏政权的态度

人情莫道春光好 , 只怕秋来有冷时 。
荀氏叔侄是魏武“创业初期”的重要助力 , 曹魏谋主大抵来自颍川 , 以二荀为核心 。 荀攸充作随军谋主 , 而荀彧则负担起“举荐人才”的重任 。
曹魏的政务型人才 , 粗略可分为三类 。
一类是以东曹毛阶为代表的“文吏” , 即《求贤令》中的“高才异质者”;一类是以西曹崔琰为代表的“名士” , 即《求贤令》中的“至德之人” 。
其余则围绕颍川二荀 。 如同乡的陈群、钟繇、郭嘉、杜袭、赵俨、戏志才;以及海内名士王朗、华歆、司马兄弟等人 。
当然 , 从出身籍贯来看 , 二荀所举者 , 大抵皆来自颍川 。
由此 , “颍川系”在曹魏内部 , 也就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 在曹操鸩杀其首领(荀彧)之后 , 颍川系的政治动向 , 颇值得探讨 。
本文主要就“荀氏对曹魏的政治态度”、展开浅谈分析 。 以荀彧、荀悦、荀攸三人为代表 。
注:“三荀”可看作颍川系的核心人物 。
结合诸材料 , 大抵可以看出 , 颍川系大部分人物、对汉魏嬗代均持“不置可否”;其关心者、无外乎新朝能否继续维护自身利益 。
因此 , 钟繇、陈群等人 , 在曹丕释放“愿与世家媾合”的态度之后 , 便成为“九品官人法”的积极推进者 。 而早年死去的戏志才、郭嘉 , 则是曹操霸业的坚定拥护者 。
颍川荀氏是其中异类 。
荀氏虽贵为颍川系之首 , 对曹操的霸业 , 却持矛盾态度 。 一方面他们希望“尊王攘夷” , 另一方面又抱着“臣事汉朝”的心理 。 大约是因世代“伏膺儒教” , 所以荀氏对“篡代”颇为抵触 。
荀彧、荀悦、荀攸三人 , 对曹魏篡汉一事 , 均持反对态度 。
反对最为激烈的荀悦最先死去 , 荀彧则随其后;荀攸在二位叔父死后 , 掉转风向 , 表示了对曹魏的臣服 , 甚至在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僭越“魏公”之时 , 带头上表 。
去年(212)叔父“无故暴死” , 翌年(213)侄子上表劝进 。 可知相比“心向曹魏” , 更类似一种无奈的政治表态 。
本文共5700字 , 阅读需12分钟
荀悦的“轨德立化”
荀悦所著的《汉纪》 , 充分体现了“尊王思想”;其撰写的《申鉴》 , 对图谋嬗代的曹操 , 不啻为一记响亮的耳光 。
荀悦是荀彧从兄 , 但年龄大彧十余岁(十岁以上须“父事之”) 。 荀攸虽是荀彧从子 , 但年龄亦长彧六岁 。 论辈分 , 荀彧、荀悦平辈;论年龄 , 荀悦最长 , 攸次之 , 彧最少 。
年龄与辈分最长的荀悦 , 是最先死去的 。
(悦)年六十二 , 建安十四年卒 。 --《后汉书荀淑传-附传》
悦卒年六十二 , 相比被隐诛的荀彧 , 荀悦之死往往不被读者关注 。 实际其死亡时间颇为敏感 , 系建安十四年(209) , 即赤壁之战翌年 。
赤壁之战(208)是三国汉季的分水岭 , 在此之前的主旋律是“混一中原” , 在此之后则是“三足鼎立” 。 曹操在该年“废三公、置丞相” , 之后开始加速蚕食汉廷权力 , 为嬗代做准备 。
从记载看 , 荀悦是铁杆“保皇党” , 其政治态度远比荀彧、荀攸来得坚定猛烈 。
【爱历史】宿命的悖论:论颍川荀氏对曹魏政权的态度】汉献帝“好文学” , 召孔融、荀彧、荀悦等人“侍讲禁中” 。
献帝颇好文学 , 悦与少府孔融侍讲禁中 , 旦夕谈论 。 --《后汉书荀淑传-附传》
【爱历史】宿命的悖论:论颍川荀氏对曹魏政权的态度
文章图片
献帝好文学 , 荀悦与孔融侍讲禁中
其实汉献帝是否好文学难于定论 , 其“屡次反抗曹操的禁锢”倒是十分明确 。
“侍讲禁中”也未必是喜好文学的举动 。 曹髦、孙亮等人的“侍讲” , 最终皆成其心腹密谋之人 , 为“夺权大事”做准备 。
帝见威权日去 , 不胜其忿 。 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 , 谓曰:“司马昭之心 , 路人所知也 。 ”--《汉晋春秋》
至于“侍讲者”孔融、荀彧则是出名的“异见分子” , 先后被曹操杀害 。 与此二人混在一起的荀悦 , 政治态度也就可想而知 。
献帝读《汉书》 , 嫌其繁猥 , 令悦删为三十卷 , 写成《汉纪》 。
帝好典籍 , 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 , 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 。 --《后汉书荀淑传-附传》
《汉书》原有一百二十卷 , 删成三十卷 , 其残缺程度便可想而知 。 因此 , 《汉纪》工程明显不是“修史” , 而是另有政治隐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