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宿命的悖论:论颍川荀氏对曹魏政权的态度( 二 )


从《汉纪》序言、不难窥见荀悦“本心” 。
开篇即称:汉室延续四百余年 , 高祖肇基 , 世祖中兴 , (今日)发扬前辈的文治武功 , 永远延续万万年 。
汉四百有六载 , 拨乱反正 , 统武兴文 , 永惟祖宗之洪业 , 思光启乎万嗣 。 --荀悦《汉纪》序
其核心很明显 , 是要献帝承袭祖业 , 延续汉室 。 字里行间充斥着对汉朝“再造辉煌”的期盼 。
【爱历史】宿命的悖论:论颍川荀氏对曹魏政权的态度
文章图片
光武中兴
《后汉书荀淑列传》附传中 , 更是直言荀悦看到曹操侵夺汉室 , 痛心疾首 , 写《申鉴》五篇 , 劝阻曹操(嬗代) 。
时 , 政移曹氏 , 天子恭己而已 。 悦志在献替 , 而谋无所用 , 乃作《申鉴》五篇 。 --《后汉书荀淑传-附传》
《申鉴》的核心 , 即为政之道需要去除四患 , 其中“越轨制、坏法度”是防范的重中之重 。
伪乱俗 , 私坏法 , 放越轨 , 奢败制 。 四者不除 , 则政末由行矣 。 --《申鉴》引自《后汉书卷六十二》
这无疑指向了曹操的痛处 , 即滥杀汉臣 , 又自领丞相 。 导致后世史家笑骂“魏晋相国 , 非人臣之位也” 。
因此 , 曹操在赤壁大败(208)后 , 返回北方休养生息 。 此时天下鼎足之势不可逆转 , 其工作重心 , 无疑已从“横扫六合”变为“保全家门” , 扫清称帝之路的障碍 , 便理所当然 。
荀悦死在赤壁之战翌年(209)未必全系巧合 。 虽然目前尚无其遭到隐诛的证据 , 但从其政治立场看 , 即使彼时未死 , 被曹操杀害也仅是时间问题而已 。
荀令君的“进退维谷”
力微休负重 , 言轻莫劝人 。
表面上看、荀彧是个“乍前乍却”的矛盾体 。
曹操创业初期 , 彧夜以继日、倾力支持其霸业 。 而在魏武提出嬗代大谋之后 , 彧又奔走疾呼 , 拒绝合作 , 乃至同伏寿家族搅在一起 , 最终遭到诛杀 。
其实荀彧的政治态度始终如一 , 即扶持周公、召公 , 振兴汉室 。 只不过随着功业日盛 , 曹操不再满足于“周公之位” , 而决心发动易姓革命 , 取而代之 。
为此 , 荀彧与曹操的分歧便无可避免 。
二人“分道扬镳”是在赤壁之战前一年(207) 。
至少有三处佐证 。
其一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为荀彧增加食邑 , 使在诸将之上 。
十二年 , 复增彧邑千户 , 合二千户 。 --《魏书十荀彧传》
是年魏武平定河北 , 大赏群臣 , 借此收拢人心 。 在郭嘉葬礼上、曹操公开提出“篡汉计谋”并得到董昭、程昱等一票心腹的拥护 。 而荀彧态度未见记载 。
从曹操为荀彧加“食邑二千户”可知 , 其无疑拒绝同曹操在“篡汉问题上合作” , 曹操此举是在拉拢荀彧 , 为己所用 。
二千户在彼时仅次于夏侯惇(二千五百户) , 与扬武将军张绣等同 。 且张绣已死 , 故荀彧成为赤壁之战前、曹营内部食邑最多外姓大臣 。
其二是曹操为荀彧加官三公 , 再度遭到拒绝 。
《荀彧别传》记载 , 曹操征召荀彧为三公 , 前后十余次 , 彧皆不从命 。
太祖欲表彧为三公 , 彧使荀攸深让 , 至于十数 , 太祖乃止 。 --《彧别传》
考虑到《田畴传》记载的田子泰拒绝加官数次 , 便遭弹劾险些流放 。 可知曹操对荀彧孜孜不倦的“十余次”加封 , 完全不能看作“酬报功劳” , 而是“贿赂收买” 。 所收买者 , 即是荀彧的政治立场 。
畴上疏陈诚 , 以死自誓 。 太祖不听 , 欲引拜之 , 至于数四 , 终不受 。 有司劾畴狷介违道 , 苟立小节 , 宜免官加刑 。 --《魏书十一田畴传》
【爱历史】宿命的悖论:论颍川荀氏对曹魏政权的态度
文章图片
太祖欲表彧为三公 , 固让乃止
最终郗虑代替荀彧成为御史大夫 , 补了三公的缺 。
注:建安十三年废三公 , 实际仅废掉太尉(大司马) 。 保留了丞相(司徒)与御史大夫(司空) 。
郗虑是个“望风承旨、乖顺可人”的打手 。 当年陷害孔融 , 檄文即出其笔下 。 伏皇后遭到鸩杀时 , 先锋是华歆 , 后备便是郗虑 。
御史大夫郗虑知旨 , 以法免(孔)融官 。 --《九州春秋》
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 , 勒兵入宫收后 。 闭户藏壁中 , 歆就牵后出 。 时帝在外殿 , 引虑于坐 。 --《后汉书皇后纪》
可见曹操时代的“汉廷三公” , 其实就是“打黑枪的狗腿子” 。 荀彧大约知道彼时的三公已经变味儿 , 所以坚持拒绝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