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原文(爷爷奶奶的爱)】爷爷奶奶他们老了,家里的田地也就没人愿意种了!
爷爷中风后,对周遭一切看得很淡;奶奶逮着机会就一直跟我们念叨,“家里的土地没人种了,你们不回来,就真的荒废了!”
文章插图
奶奶的语气里带着无限的不舍与惋惜,她对家里的土地是真的格外珍惜 。所以,即便年过八十,也舍不下土地 。
家里面的耕地,偏远的、靠山的都已栽上了茶树和杉树,离家近的、地处平坦的就让给了村里的耕植大户,几年前家里还会象征性收点租谷,如今只要不让土地荒了废了,谁家愿意去种便拣去种了 。
家里门口砌起的围墙下,爷爷身体还健朗时,和奶奶一起栽满了花花草草 。有水仙,有月季,还有薄荷草、富贵子,花开四季,葱葱郁郁 。
文章插图
屋前往外挪几米,种了两棵桂花,还有几株月季;用木头和竹竿简易搭了个棚子,爬了满棚的青葡萄与百香果;旁边种有南瓜、冬瓜、丝瓜和西葫芦,一棵杉树被缠满了瓜藤……
奶奶常说,趁着身子骨还能动,能干一点是一点;土地不种上粮食,实在浪费得可惜 。
听爷爷奶奶讲,我们家世代为农,对土地的感情自然是极为深厚的 。到了我们这一辈,对家中农事了解甚少,更别说是种地之事,往上数三代,连祖父母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 。
父母这一代虽说也是农民出身,耕种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将儿女们辛苦拉扯养大,到了该是享福的年纪,铁了心是能不种地就不种地 。
文章插图
靠天靠地吃饭的人,得出汗,能吃得了苦!
父母那一辈是苦过来的,深知地里刨食极其不易,自然是不愿意自己的儿女再重蹈覆辙,走自己的老路 。“我辛辛苦苦把你供出来,不是让你回来种地的 。”
而爷爷奶奶不一样,他们老一辈经历过饥荒,挨过缺衣少食,更为艰苦的日子,他们对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总希望这土地就跟血脉一样,一代一代传下去 。
文章插图
可惜,到了父母这一辈,就再也没人愿意回来种地了 。年轻人都跑到了大城市,农村剩下的都是些老弱妇孺 。年轻人对土地没有了过多的感情,唯有老一辈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
之前看过一部乡村纪实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里面有个果农叫杜深忠,他有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一些人说对土地有感情,实际上我一开始对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 。咱就是没有办法,无奈 。”
文章插图
农民就是种地,可是“咱这里的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他拿出所有精力来供孩子上学,教育儿子一定要好好读书 。做父母的“一事无成”,希望总是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
实际上,老杜不是对土地没感情,而是对土地投入的感情太多、太深了 。
爷爷奶奶都是穷苦人家出身 。他们经历了解放后农村土地的一次又一次改革,身为农民,是土地改革的实践者,也是受益者 。
为了一口粮食,爷爷很小的时候就给祖父母卖给了一户同样一穷二白的农户;奶奶十来岁便没了父母,带着年幼的妹妹,跟着生产队下地干活,吃大锅饭,饿肚子那是常事 。
大致了解了爷爷奶奶他们的经历,对于他们与土地之间至厚的感情,虽无法感同身受,但终归还是能够理解的 。
老一辈对土地的感情,正如乡谚里的那句话,“最亲是儿女,至厚是土地 。”
亦如艾青《我爱这土地》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The end——
文/麓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