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板书(枫桥夜泊统编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 , 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
2、背诵古诗 , 默写古诗 。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 , 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
4、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枫桥夜泊教学板书(枫桥夜泊统编版教案)

文章插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理解题目

1、你失眠过吗?什么情况下失眠的?
老师也失眠过 , 晚上睡觉时当我们某种情绪特别强烈时就容易失眠 。
2、出示课件 , 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 , 唐朝有一位叫张继的诗人(板书)他也失眠了 , 就在他失眠的那个晚上 , 他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竟然让他名垂千古 , 让一座城市名扬天下 , 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众多名桥之首 , 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他的失眠还被后人誉为“不朽的失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失眠之作《枫桥夜泊》(板题)
3、学习多音字:泊 。
这个“泊”字还有一个读音 ,  出示:再来读一个词“水泊梁山” , 还可以组“血泊”“湖泊”
“枫桥夜泊”的“泊”是“停泊”的意思 ,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夜晚 , 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
那是一个古老的石桥 , 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来 , 咱们再读课题!

二、简介诗人 , 读通诗句 。
1、张继 , (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 他的诗爽朗激越 , 不事雕琢 , 比兴幽深 , 事理双切 , 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
2、千百年来 , 《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古老的枫桥 , 走进那个宁静的夜晚 。
3、播放课件 , 师配乐范读 。
4、请你们试着读一读 , 注意把字音读准 , 把诗句读通顺 。
 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 , 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第一个读古诗?正音 , 注意平翘舌音 。
(师鼓励表扬: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有模有样 , 不错 , 你来!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 , 太好听了!你读的很有味道!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 , 读的有板有眼 。)
5、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 , 后三个字我来读 。
现在 , 前后顺序调换一下 , 我读前四字 , 你们读后三字 。
三、赏析品味 , 体会意境
1、读诗 , 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 , 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
你再自己读一读 , 你感觉到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板书“景”)
2、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出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 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 并用“——” 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 , 用“~~~”画出诗人听到的声音 。
3、同桌交流 , 师巡视指导 。
4、全班汇报交流
①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生说
(板书:月落)月亮渐渐地落下 , 天地之间 , 一片幽暗 , 一片朦胧 。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 , 诗人在江边还看到了什么?(板书:江枫)
师描述 , 生闭眼想像:一阵阵秋风吹过 , 你看那江边的经霜的枫树火红火红的 , 枫叶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晃 , 一片一片飘落下来 。
师:江枫瑟瑟 , 落叶飘零 , 多么凄清 , 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 , 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板书:渔火)出示画面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忽明忽暗、若隐若现、星星点点、闪闪烁烁等)
“霜满天”(板书)给“霜”组词吗?“秋处露秋寒霜降”霜只有在寒冷的季节里才会出现 , 说明此时天气已经很冷了 。李白有句诗“床前明月光——生:(接答)疑是地上 。”从诗中看出霜(出示)霜应该是覆盖在——地上的 , 张继怎么会感到满天都是寒霜?说明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感觉特别的冷 , 寒气从四面八方袭来 , 他的心里也是像寒霜一样非常冷)
张继又听到了什么?(板书:乌啼)我国民间流传乌鸦啼叫是灾祸发生的预兆 , 几声凄厉的乌啼 , 打破了夜的沉寂 , 反而使得茫茫秋夜更加沉寂 。
②诗人还听到了什么?(钟声)哪里的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 。钟声是什么时候传来的?诗人半夜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
5、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描述画面 , 师引导学生说具体生动)
6、这样的诗句 , 这样的画面(出示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凄凉、孤寂、愁绪、满怀 。)
黑: 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怎能不黑呢?
冷:从哪感受到的?“霜满天” , 秋末冬初的半夜怎能不冷呢
静:半夜三更 , 应该是人们酣睡的时刻 , 
为什么又要写乌啼、钟声 , 岂不吵吗?(以动衬静 , 
比如:教室里很安静 。教室里很安静 , 只能听到同学们沙沙的写字声 。这两个句子你感觉哪一种更静?)


枫桥夜泊教学板书(枫桥夜泊统编版教案)

文章插图

四、探知“愁”因、感情诵读 。
1、孩子们 , 读《枫桥夜泊》 , 有人读出的是忧愁 , 有人读出的是寂寞 , 有人读出的是凄凉 , 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 。
对比:在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2、都不会 , 而我们读《枫桥夜泊》 , 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 。这些感觉正是诗中所描绘的这些景物所传递给我们的 。那么面对此情此景 , 身临其境的张继又有什么感觉呢?再读 , 找出一个能表现诗人此时此刻心情的字——愁 。
诗人此时此刻正在对愁眠(板书):诗人有多愁呢?面对这些景物 , 诗人愁得都——以至于整整一个晚上都睡不着 , 失眠
【枫桥夜泊教学板书(枫桥夜泊统编版教案)】3、为什么他的心会是那么愁呢?请大家再读读古诗 , 从诗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猜猜他为什么愁眠?
① “客船” , 并不是和现在我们说的“客车”一个意思
它在古诗中表示客居他乡 , 王维有一句诗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的客也是表示客居他乡 。
补充:张继是湖北襄阳人 , 此时此刻他正在姑苏 , 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 相隔1400多公里 。也就是他现在远离自己的家乡 。
那天晚上 , 他的妻子在吗?孩子在吗?朋友在吗?一个人漂泊在外在愁什么?
所以 , 他愁啊 , 他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在船头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 , 来表达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师生合作读
②诗人此时还有可能因为什么而发愁呢?
古代读书人 , 十年寒窗苦 , 一举成名天下知 。苦读十年寒窗只是为了有朝一日榜上有名中状元 , 骑着高头大马插花游街 , 衣锦还乡 。孟郊就在金榜题名后写到“春风得意马蹄疾 , 一日看尽长安花 。”然而 , 寒窗十年 , 虽有他的悬梁刺股 , 琼林宴上 , 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榜纸那么大那么长 , 然而 , 就是没有他的名字 。在他的感觉里 , 考不上 , 才更是天下皆知 , 落榜这件事 , 令他羞惭沮丧 。
所以 , 他愁啊 , 他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在船头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师生合作读
③还有可能因为什么愁眠呢?
出示资料:张继生活唐朝 , 唐朝是中国最伟大的一个朝代 , 它曾经兴盛过强大过 , 可不幸的是张继却生活在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败的中唐 , 张继曾经在
听了老师的介绍 , 你猜到张继可能会因为什么失眠?
所以 , 他愁啊 , 他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在船头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 , 来表达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师生合作读
4、这首诗写的是景 , 月落是景乌啼是景……句句写景 , 句句却又抒情 , 表达着他强烈的哀愁 ,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诗人借景抒情 , 情景交融 , 于是 , 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 , 《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响起 , 教师范读全诗)
随着音乐 , 学生齐读全诗 。
(随着音乐)师创设情境:月亮西沉 , 乌啼声声 , 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 , 渔火点点 , 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 。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 , 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 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随着音乐 , 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
五 、借“月”咏愁 , 升华拓展 。
1、孩子们 , 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 写愁眠的 , 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 , 更是比比皆是 。大家看(出示课件)——
因为愁眠 , 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吟唱道——(齐读)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因为愁眠 , 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诉说道——(齐读)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因为愁眠 , 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祝愿道——(齐读)海上升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也是因为愁眠 , 王安石曾经这样感慨道——(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 。
还是因为愁眠 , 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质疑道——(齐读)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
大家一定已经发现 , 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 , 这个景物就是——(明月) 。
正所谓 , 明月千里照愁眠 , 愁眠一夜望明月 。于是 , 诗人的思乡之愁、失意之悲 , 忧国之情 , 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可是张继失眠的那个晚上竟连月亮也落下去了 。在这个孤独愁苦的夜晚 , 诗人辗转反侧 , 无法入眠 , 他在心里轻轻地吟道——(齐诵)
师:(随着音乐 , 高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 , 高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
师:(随着音乐 , 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 , 低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
2、同学们千百年来 。《枫桥夜泊》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 吸引力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苏州的枫桥和寒山寺参观游览 。出示:
宋朝陆游曾写道:七年不到枫桥寺 , 客枕依然半夜钟 。
明朝高启曾写道:几度经过忆张继 , 月落乌啼又钟声 。
清朝王士曾写道:祯十年旧约江南梦 , 独听寒山半夜钟 。
21世纪的今天 , 新时代的我们读了《枫桥夜泊》 , 相信你的心里也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 。所以 , 我想 , 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 , 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生齐答枫桥) 。来到枫桥 , 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 , 谁?(张继)想到张继 , 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 , 那就是——(生齐答)《枫桥夜泊》 。
来 , 我们一起边走边吟——(集体背诵《枫桥夜泊》)
从此 , 你对张继不再陌生 , 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 , 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 , 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 。孩子们 ,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枫桥夜泊教学板书(枫桥夜泊统编版教案)

文章插图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 , 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 , 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 , 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 ,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愁绪 。
一、精心设计、引领孩子成长 。
本课无论是在导入新课的创设情境 , 感受意象时的画面想象方面 , 还是在领悟与升华诗情 , 激发阅读与积累方面 , 都进行精心构思 , 巧妙设计 , 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比如 , 在课始 , 我通过“有一首诗 , 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 , 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 , 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众多名桥之首 , 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 。”这样一段话激起学生对《枫桥夜泊》的阅读兴趣 , 紧接着又以教师的范读 , 把学生带入古诗 , 让学生产生自己也想试试的迫切愿望 。
二、想象画面 , 感悟诗歌意境 。
“诗无达诂” , 如果我们一字一字地解释诗句 , 诗意就没有了 , 诗只剩下枯燥的文字 。因此 , 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要努力挖掘诗的薏蕴 。教学时 , 我紧紧地抓住了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 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 , 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 感受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 。
在进一步理解体会诗情 , 感受魅力时 , 我紧扣诗眼 “愁眠”一词展开教学 , 找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 。“诗人张继为什么愁眠?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 。通过文字资料的介绍 , 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愁不仅仅是愁自己 , 愁家乡 , 更是愁国家的命运 , 愁百姓的疾苦 , 层次分明 , 并且实现了理解诗意 到感悟诗歌意境的跨越 。
三、多样朗读 , 唯美声画渲染
学习语文 , 理解课文 , 培养语感 , 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 。学习古诗时朗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 由读通读顺 , 到读出感情 , 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 , 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 , 一次次充分朗读诗文 , 层层深入了解诗意 , 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尤其是多次配乐朗读 , 更好的引领学生融进《枫桥夜泊》这首诗所散发出来的愁苦孤寂的意境中去 。
四、借月咏愁 , 感悟诗词魅力
虽然学习的是这一首诗 , 但教学时却联系到了学生们过去所学的很多首古诗 ,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的《绝句》 , 白居易的《忆江南》等 , 尤其是将很多通过“明月”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归纳整理 , 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伟大魅力 。
当然 ,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 在这次教学中 , 还有许多不尽满意的地方 , 如 , 在一次次的诵读中 , 学生还是没有真正触摸到诗人那颗忧愁的心 , 与作者共鸣的目的 , 仍未达到预期效果……我一直在努力 。


枫桥夜泊教学板书(枫桥夜泊统编版教案)

文章插图